那个在大理捡废纸板作画的少年现在有一只会飞的鱼

还记得当年在大理古城捡废旧纸板作画的少年吗?


他是文抑,安徽人,两年多来,他一直在画一条鱼,一条会飞的鱼。

艺术“拾荒者”

文抑是安徽人,早年曾在深圳某设计院工作。因为建筑专业需要在入学前加试美术,文抑便在临考前突击了一个月素描,这算是他平生第一次接触绘画。2012年,因为无法忍受设计院工作的枯燥繁复和规章的束缚,文抑不顾家里人的反对,毅然辞职离开了深圳。他花了一段时间到处旅游,最后将大理定为自己的居心之所。


一次去大理南水库写生,他发现在如画的风景里,竟然有不少被人随意丢弃的垃圾。“各种包装纸盒被人随手扔在路边,有时候我就在想,这些垃圾其实还可以有更多的价值,比如说拿来画画。”于是,一位孤独的艺术“拾荒者”便开始了一段特殊的拾荒之旅,用自己的画笔为钟爱的城市留下了不同时空的画面。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文抑都保持着早上九点出门的习惯。通常,他会骑上单车,带一支钢笔、一块画板,来往于大理古城的大街小巷。无论是路边废弃的硬纸板、烟盒,还是薄木板、包装纸袋,都可以成为文抑作画的“画纸”。他将这些“画纸”捡起并摊开固定在画板上,抬眼望去,目之所及都是他画画的素材。差不多半小时后,一幅钢笔淡彩的写生便跃然纸上。文抑有时候会把这些画钉在它原本被丢弃的地方的墙上,希望它能被人注意到,也借此唤醒大家的环保意识。

“绘画应该是接地气的,我更喜欢拿生活中的小东西入画,无论是一堆垃圾,一根电线杆,还是一片杂草,一个废纸箱,一块工地,对我来说,‘无不可入画之物’。很多人认为画面应该有取舍,这些应该是被舍去的部分,但我认为它们也可以是画面的主角。”

文抑将自己的“垃圾画”发到了网上,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件事情吸引了大量的关注,甚至一度在朋友圈刷屏。很多人给他留言,说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他们也受文抑的影响开始去捡一些废纸来作画。每当这个时候,文抑就感到特别欣慰。“带一支笔,就可以去改变这个世界。虽然很微小,但这足以让人兴奋。要是能有更多的人一起,会变得更加美好。”文抑说。

一条会飞的鱼

文抑创作了近两年的“飞鱼抑”系列作品曾在“大理的小院子”邻里中心展出。展览小巧而精致,吸引了很多对钢笔淡彩有兴趣的朋友。在“飞鱼抑”系列作品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主角——一条金鱼,圆鼓鼓的眼睛,金黄色的鱼尾。“一天早上起床,在光影的变幻中,这条鱼的影子显得特别有趣。”原本是一条宠物,就这样被文抑征召进了剧组。

文抑甚至还为这条鱼写了剧本,赋予了它生命力,让它从深海走出,成为人类世界的旁观者。

在文抑的绘画中,常年排放废气的烟囱、干枯而细弱的树枝、凌乱无序的电线,还有漫天飞扬的塑料袋……这些细节被一一放大,鱼被迫进入现代社会,成为人类世界的旁观者和亲历者。

在文抑所描绘的故事中,这条鱼因为阴差阳错长了一对翅膀,因此离开了大海,来到人间。“以动物的视角来观看人类世界的细微变化”,文抑说,他可能是这条鱼,这条鱼也可能是他自己,然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了他的情绪和想法。

“飞鱼的寿命是一百年,如今的飞鱼抑已经18岁,它总爱飘在水面,看着蓝天和飞鸟,它憧憬着翱翔天空的日子,可是对它来说那终究是遥不可及的美梦。”

在文抑早期的飞鱼系列作品中,画面主要以红色和黑色为主,“看画的人也许也会感受到同样的压抑感”。在一幅画中,飞鱼的脖子上“长出”一条细铁丝,仿佛有着一股神秘力量在拉着它往前走。飞鱼的后面,一根根指头,代表着令人窒息的言论。文抑坦诚,有一段时间,自己曾反复被家里人催婚,而这些压力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绘画作品的一部分。

后来,画面中的红色和黑色逐渐褪去,被大量的绿色代替。这条孤独的鱼开始在这个绿色的世界中畅游,“紧张”“局促“压抑”这些坏感觉被取而代之,“悠然”“轻松”“明朗”好的感觉放佛快要溢出整个画面。“从表达社会大环境到表达自我小环境,它见证了我不同时期不同心境的变化过程。”文抑 说,尽管现在,生活中还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但自己已经找到了平衡的方法。

少年的路

在大理生活多年,文抑仍旧不知道如何形容大理。即使经历过大理人民路的冷清与热闹,文抑仍旧舍不得离开大理,他希望在这里继续他的爱好和事业。“大理的村落间,很多穿着白族扎染布的老奶奶”,她们身上的白族民族服装成了他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画面,藏青的土布点缀着灰色、红色,和煦的阳光下,流动着幸福感。

白族传统建筑,因造型别致、风格独特,也吸引着文抑手中的画笔。他渴望将它们一一记录下来,但又不敢轻易动笔。文抑说,之后他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出去采风,创作一些与大理本土文化更为贴近的作品。

现在的文抑,平日里不是作画,就是与三五好友交流怎样画画,“日子充实而有趣”,文抑称之为“宅男的快乐”。





关于绘画,文抑无疑是个极具天赋的行动派,但直到现在,文抑并不承认自己是个“极致的艺术家”,他始终对自己的作品持有“不满意”的态度,因此,他一直在尝试更多地可能来达到绘画技艺的不断提高。

既然这样,艺术“拾荒者”的路还远着呢。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罗曼玉 通讯员 杨秀杰 李熙临文

孟志刚 图

绘画作品均由文抑提供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