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项目纳西族东巴画代表性传承人和世先:玉壶存冰心 朱笔写师魂

2022年1月中旬,一场大雪将位于丽江市玉龙县塔城乡较高处的依陇曙明村山野村庄覆盖在了皑皑白雪之下。村里的东巴杨俊和他的师弟们依旧踏着雪,聚拢到师傅和世先的家中,跟着师傅学习东巴画。

院子里,冬日的暖阳照下来,四位弟子围拢在81岁高龄的师傅和世先的身边,认真描摹东巴经书。这是和世先老人的愿望——“只要他们肯学,我恨不得在耳朵还能听见,眼睛还能看见的时候,把我所有的东西都教给他们。”让老人欣慰的是,弟子们都非常肯学,还有像杨俊一样的弟子已经成长为师傅,把他学到的东西再传承。

塔城乡依陇村是纳西族的聚居地,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纳西族信奉本土宗教东巴教。这天早晨,村里一位老人去世了,和世先的12位弟子中的一些人前往那户人家中主持丧礼。

时至今日,东巴文化依然存活于依陇的山村乡野,延续着纳西人对自然的崇拜。在和世先看来,现代文化一点点冲击的东巴文化,很多年轻人开始离开依陇这片土地,到天南海北求生,但祭天,祈福,婚丧嫁娶主持仪式,乔迁新居讨个吉日……东巴在村民的心中依旧有着神圣的地位。

生于东巴世家 幼年识得东巴千字经文

在火塘边,与各地前来求教和做田野调查的专家学者们交流,和世先回忆起学习东巴文化的过往。

和世先出生于东巴世家,祖上为丽江太安人,几经流徙,到塔城依陇曙明村生活。和世先的父亲承袭了爷爷留下的文化传承成为东巴,远近闻名。

年幼的他常常跟随父亲到各地举办仪式,作为助手,耳濡目染,学到了很多东西。幼年的他对东巴经书饶有兴致,父亲念经他洗耳恭听,八九岁便识得千字经文。

马不停蹄抄写经文 志在保留东巴文化

据和世先回忆,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那段岁月里,只要独处,还是会研习经文;上个世纪80年代后,和世先拾起东巴文化,开始为村里人做一些仪式。“这个阶段,在和世先看来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回一些破损的东巴经书。

得知哪个村里还有东巴经书的遗存,他就会前往借来抄写,“为了抄写经书,买了不少酒答谢人家。”当时的县图书馆里留存的经书也迫不及待地借来抄袭,和世先共抄写了300多本经书,为后来东巴文化的研究留存了很多宝贵的资料。

潜心作画 对东巴画创作心存敬意

2018年,和世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纳西族东巴画代表性传承人,他依旧是谦卑的,对于东巴画创作一直心存敬意。他说:“作为东巴什么都得会,东巴画也要认真学习。我有一双劳动人民的手,画得不是很好,但对于画东八画我一直怀有敬意。”

东巴画并非信手拈来,即兴创作。和世先对东巴画创作过程非常的慎重,他会用柏树将画画的地方以及身体熏一熏,清洗干净手才开始作画。作画的颜料遵从经书记载,多为自己制作,每作一幅画至少需要一个周的时间。每完成一幅画,和世先都会用卷轴卷起认真保存在袋子里。直到今日,他没有因为生活而变卖过任何一幅作品。有人想要观看,他都会拿出来,放在高处,供人欣赏,赏析完毕就立马收起来。

效力文化传承 “我恨不得赶快把我会的都教给他们”

1999年,在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的邀请下,和世先走出山村,到城里参与了东巴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工作。他辗转于丽江各景区,为游客和文化学者书写画画,不少人通过他的字画作品了解东巴文化。但不甘于将毕生所学效力于此,2017年他又再次回到了家乡,开始致力于东巴文化的传承工作。

在纳西人的眼中,东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和世先不但知晓东巴文化,在生产生活中也具备特长,能够建房修舍,篾器、木器等也无所不会,在区域内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在依陇区域,和杨两家都是东巴世家。杨俊的爷爷也是村里有名的东巴,奶奶对东巴文化的深深信仰自幼影响着杨俊。可惜爷爷早逝,16岁开始,杨俊就随着和世先开始学习东巴文化。“我对师傅有些崇拜,在我眼里他无所不会,我很想成为师傅这样的人。”

在和世先的影响和传授下,现如今,杨俊不但能自己主持各类仪式,还有自己的徒弟,参与到东巴文化传承工作中,并成为市级东巴文化传承人。

关于东巴文化的传承,和世先抱有顺其自然的态度。家里6个孩子中老二成为东巴世家的第八代传承人,他从未逼迫孩子成为东巴。他总是怕东巴字的教授会影响孩子们对汉字的学习,所以他希望孩子们能完成好汉字学习后再开始东巴文的学习。

和世先对于能够沉下心来学习东巴文化的弟子们很是喜欢,他表示“我恨不得赶快把我会的都教给他们。”如今,他带着徒弟们抄写经书500多册,每一本都悉心讲授,也要求弟子们对东巴画的创作要抱有虔诚之心。

雪霁初晴,化雪无声,点点滴滴润泽土地,来年又是丰年。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和世先一本又一本不厌其烦地指导着弟子们书写经书,一遍又一遍谆谆释义,寄望后来人成师,将东巴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海莱阿芝 文/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