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1月22日,“点亮新光、守护希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科普基地建设启动仪式在昆明市西华公园举行,15个种、95株具有代表性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正式在此安家。西华公园也成为全国首家参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探索和科普展示的城市公园。
为加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向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科普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意义,去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与西华公园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科普基地,探索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城市公园中的保护与应用。
1月22日,“点亮新光、守护希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科普基地建设启动仪式正式举办,邀请市民共同见证这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安新家。活动由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作为指导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市城市管理局主办,昆明市西华公园、昆明报业传媒集团(昆明日报社)承办。
公园开辟出1600平方米的绿化区域,专门作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科普基地的建设用地。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从拯救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幼苗中,挑选出15个种、95株具有代表性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用于该基地的首批种植展示,其中不乏巧家五针松、富民枳、滇桐、华盖木等赫赫有名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疫情防控期间,为满足更多不能到现场的市民的观看需求,活动同步开通“云上探秘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直播,当日上午,共吸引近6000名网友云逛西华公园,了解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背后的趣事。
和茁壮成长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一样,活动中,还有一群特殊的嘉宾,化身首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守望者。他们是患有心智障碍的孩子。在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呵护下,他们成为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游泳、轮滑等运动项目的冠军,向社会传递出每个小群体都值得被关爱,只要能在呵护下成长,小群体也能闪闪发光的理念。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主任、云南省极小种群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卫邦研究员介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这一保护生物学领域的新概念,是为了“抢救性保护”濒临高度灭绝风险的野生植物而在我国率先提出。它是指那些分布地域狭窄或呈间断分布,长期受到自身因素限制和外来因素干扰,呈现出种群退化和数量持续减少,种群及个体数量都极少,已经低于稳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种群,而随时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
经过近17年的努力,云南省现已突破36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人工繁殖的技术难题,已对华盖木、西畴青冈、滇桐、漾濞槭、云南蓝果树、富民枳等61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了人工繁殖基础上的迁地保护,成功繁殖保存苗木10万余株,为种群回归和重建奠定了基础。云南省积极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回归自然与种群重建试验示范工作,共构建了华盖木、杏黄兜兰、云南蓝果树、西畴青冈、漾濞槭等20种极小种群植物的回归种群。
孙卫邦表示,在西华公园建设“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科普基地”,是推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科学传播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向大众传播相关知识的同时,鼓励公众参与,形成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 护科普工作社会化、群众化和常态化,推动该领域公众科学的发展和全社会保护意识的提升。
今后,西华公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科普基地,将开展试验观察、数据采集等相关科学研究工作,还将举行包括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研究保护成果展、“小手牵大手”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等长期、持续的科普活动,将西华公园打造成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昆明生物多样性展示的一张名片,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走出深山,走入百姓心里。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童文文 通讯员 刘赛娇 文
图 景区供图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