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数百位作家从乌蒙群山中走出,被誉为“中国文学之乡”

2021年暮冬

云南昭通年轻女作家

程云峰

荣获第四届“茅盾新人奖"

这位从莽莽乌蒙群山中走出

来自云南昭通镇雄的年轻女作家

截止个人获得“茅盾新人奖”前

己先后创作出版小说14部1847万余字

笔名为"意千重"的程云峰

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云南省文联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云南省作协网络作家分会主席

昭通市作协副主席

而年轻的女作家程云峰

仅仅是从昭通乌蒙群山中走出的

数百位优秀作家、评论家和诗人之一

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

地处云、贵、川三省

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

是一个集山区、革命老区、民族散杂区

地驻滇东北的昭通多山。只要踏足昭通境内,随处可见绵延的群山,逶迤的山峦和嶙峋陡峭的悬崖峰巅。

只要身临其境,但见由奇山兀立,苍黛凝重;群山连亘,山峦峭岩组合而成的座座山峰和道道山脊,就会呈现出满目嶙峋巍峨和绵延不绝的山野景观。

目睹那些险山峭壁,峰峦山脊,就会让人感受到粗犷和奔放、雄浑和苍莽、力量和豪迈的美感和律动。

而作为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上主要山脉之一的乌蒙山,就尤如一条长龙,绵延数百公里,横亘逶迤在昭通境内,让人更是神往。

无论何时,只要看见逶迤绵延的乌蒙山脉,人们自然会想到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中的那两句诗词: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这种豪迈浪漫和对困难艰险无所畏惧的气概,让巍巍乌蒙山也相形见绌。同时,也显示出祖祖辈辈生活在乌蒙山腹地的昭通人的勇敢、坚韧和顽强。

而就是在这乌蒙群山兀立,山势绵延不绝的山野腹地,却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先后从乌蒙群山中走出数百位作家、评论家和诗人。

据公开资料显示,昭通历史上是云南省通向四川、贵州两省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也是云南文化三大发源地之一,是中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要冲。

如今的昭通,经过前些年的脱贫攻坚,所辖各县已经退出贫困序列。

然而,昭通虽然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就是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却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经济社会发展虽然相对落后,但却催生出文学创作的丰收和繁荣。

在乌蒙山下那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学创作的兴旺和繁荣,在构成奇特反差的同时,却展现出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昭通文学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昭通现有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30余人。

有云南省作家协会、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100余名。

有昭通市作家协会、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300余名。同时,还有各级诗歌协会诗人40余人,老中靑作家、评论家和诗人总数接近500人。

而据媒体透露,仅在2021年上半年,在云南省作家协会新发展的75名会员中,昭通就有18人,作家人数居全省各地之首。

据悉,多年来,一批批昭通籍老中青三代作家勤耕苦耘,用他们的爱恋和执着,坚毅和奋争,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收获着喜悦和欢乐,与“昭通文学现象"一样,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不断壮大着本土作家队伍。

一批批在昭通土生土长的作家、评论家和诗人,先后走出乌蒙群山,走出昭通一域,成为云南乃至全国的知名作家、评论家和诗人。

一批又一批老中青三代作家的作品,分别获得人民文学奖、中国作家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诗刊年度诗人奖、金盾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中国戏剧文学奖、云南省文学政府奖等诸多奖项。

其中,有很多还是国家级大奖。如,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雷平阳的诗集《云南记》获得鲁迅文学奖。

潘灵的长篇小说《泥太阳》、中篇小说《一个人和村庄》,分别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和鲁迅文学奖提名。

黄玲的文学评论集《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李骞的文学评论集《现象与文本》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老中青诗人的诗歌获得各种奖项。如,芒原等诗人多次获得“华文青年诗人奖”等奖项。

一时间,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昭通作家群体和昭通文学现象持续引起全国关注,昭通也被誉为"中国文学之乡"。

对此,有的人说,在滇东北昭通,一批批老中青三代作家,在续写着昭通文学的光荣与梦想、未来与辉煌的同时,也见证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地域性文学作家群体艰辛的文学追梦之旅,见证着每个时代的灿烂和光耀、奋斗和追求、奉献和牺牲、收获和喜悦。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在一批又一批昭通作家文学追梦之旅的征途上,滇东北高原的那片热土和莽莽乌蒙群山的绵延苍莽,无疑是昭通作家、评论家和诗人创作的矿藏和舞台。

几十年间,昭通作家、评论家和诗人所创作的作品,大都有其昭通地域特色,有其自己的烙印和乡愁。

这些作家始终爱恋着滇东北高原的那片神奇热土,爱恋着逶迤乌蒙群山的苍莽和浑厚。

其作品或多或少都有着昭通式的文化思考,都体现着昭通一域的人文思想和自然文化独特视角,就连叙述也或多或少夹杂着昭通式的直白、坦诚和质朴。

年复一年,由老中青三代作家构建组合而成的滇东北昭通作家群体,始终立足于昭通,放眼云南和全国,在文学创作的百花园中,辛勤耕耘,挥洒汗水,不问辛苦,一路前行。

一批又一批老中青三代作家,尽情讴歌在那片古老而又神奇土地上,所蕴藏和展示出来的奉献与追求、拼搏与奋争、骁勇与坚毅、无私与无畏。

尽情讴歌那逶迤绵延的乌蒙群山孕育出来的神奇和美丽、忠勇和淳朴、坚毅和刚强。

尽情讴歌这个时代所展示的发展与进步、繁荣与昌盛、美好与灿烂、辉煌与荣光。

在一篇篇、一部部作品中,其语境、内涵和所展示刻划的人物命运,他们的追求和期盼,爱恋和憧憬,与乌蒙群山中的奇峰险峻、山风旷野一样,始终彰显着一种独特的雄浑和苍凉、沉郁和壮实、厚重和辽远。

在许多老中青三代作家的作品中,其创作手法虽然有一些现代原素,但骨子里的东西仍然是昭通文化精神的沉淀。

据公开资料显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昭通老中青三代作家先后分别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当代》《十月》和《诗刊》等重要文学期刊上发表大量作品,其创作体裁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戏曲、报告文学等。

一些优秀作品被《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作品与争鸣》《名作欣赏》等刊物转载发表。

多年来,昭通作家每年在省级以上重要文学期刊,发表文学作品基本保持在300至400篇(部),占云南作家发表作品的一半以上。

这就意味着

云南文学创作的

“半壁江山"

是被昭通作家群体所占据

这一现象

也印证着被誉为

"中国文学之乡"的

“昭通文学现象"的

鼎盛和光耀


来源 今日头条、昭通市人民政府

责编 谢同希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