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澜沧:守住文化根脉 保护非遗传承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朱正 通讯员 李娅春 文)近年来,普洱市澜沧县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促进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涵养文明乡风的文化资源,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为全面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澜沧文化部门先后深入全县20个乡镇、355个自然寨,参与调查人员984人次,被调查人员4000余人次,共普查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傣族、布朗族等民族的52个项目、235位传承人。同时,编撰了澜沧县第一个较为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规范的保护名录表,被作为范本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澜沧县被确定为“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综合试点县”。


在掌握和了解全县民族文化家底的基础上,澜沧县积极组织开展非遗项目及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工作,进一步完善申报材料,包括调查登记表、调查报告、图片、音像、电子档案等,层层评估、逐级审批。截止目前,澜沧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传承人3人;省级名录12项,传承人21人;市级名录34项,传承人87人;县级保护名录4项,传承人124人;省级拉祜族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区3个。


针对《牡帕密帕》《芦笙舞》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澜沧县研究制定了传承与保护的方案和措施,组织召开 “澜沧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传承与保护研讨会”,组织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重新建制内容丰富、情节更完整的文字、音像资料,出版图书、DVD教学光碟、《牡帕密帕》连环画和教材,发放到各个村寨进行传承培训活动。同时,澜沧县出台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关于加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施办法》,根据政策每年对县级传承人给予1000元补助,以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奖励。



此外,澜沧县还创新开展了“非遗+”三种方式。“非遗+上春晚”,澜沧舞蹈《摆出一个春天》登上2022年央视春晚,该舞蹈包含多个非遗项目。其中,有省级非遗项目摆舞、拉祜族服饰,市级非遗项目象脚鼓制作技艺(傣族)、拉祜族响蔑制作技艺、拉祜族葫芦笙制作技艺。“非遗+进校园”,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及传承人到校上课辅导,加强非遗项目的传艺指导。“非遗+购物节”,2021年6月12日至13日,澜沧县开展了以“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为主题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快乐澜沧非遗购物节”宣传展示活动,参与人数近万人,为非遗传承人带来经济收益3万余元。

澜沧县文化馆、李娅春供图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