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游扶贫百村行】怒江“春城”——啦井,旅游吹来发展的春风

编者按:

旅游是把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旅游扶贫更能扶志和扶智。云南是一个乡村旅游资源较好、发展条件优越的省份。当前,我国进入扶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国家在精准扶贫方面的很多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扶贫事业发展,为旅游扶贫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散落在云岭大地的很多不知名乡村,纷纷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更涌现出一批创造特色模式的“样板村”。

2018年,云南要完成创建200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寨、150个旅游传统古村落的目标。基于此,云报集团云南就爱去旅游文化传媒公司推出“云南旅游扶贫百村行”系列报道,我们将深入村寨,展现多种发展模式、探寻可持续发展之道、剖析乡村旅游产品设计、推出乡村旅游领头人,为读者奉出一个个记录云南旅游扶贫的样本和细胞。


摆动的彩球

怒江“春城”,盐都啦井

在怒江,曾有一条盐马古道,汗水与历史在此交融,马的嘶吼声、人的呐喊声都在这条古道刻下了无言的碑文。马蹄踏过一个叫做啦井的地方,在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啦井镇位于怒江州兰坪县境中南部云岭深处雪盘山腹地。因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水质甜美,素有怒江“春城”之美称。从前,啦井的人们依靠卖盐为生,如今,借力于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通过开展古镇探秘的文化旅游体验和发展康体养生的旅游观光农业,啦井以打造健康养生的特色小镇为目标,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古镇文化,特色旅游体验

自古以来,啦井因遍布盐井、盛产桃花盐而被称为盐都,啦井作为兰坪县的老县城,也曾是兰坪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5年,兰坪县城从啦井迁至金顶,这里便成为一座写满故事的记忆之城。

即便如今的啦井已经不复当年的繁华,但仍然保留着曾经的古风古貌。啦井镇子里四通八达,顺着流淌着盐水的小路走,不一会儿就可以拐到保留完好的古镇老街,或长或短的阶梯环绕着老旧的房屋。一级一级地向上攀爬,高处的铺面也仍是数十年前的模样,给人以恍如隔世的感觉。这里依旧是是人们寻古探幽的好地方。

每年,都有很多摄影爱好者纷沓至来,无论是村内的西关桥、滇西北人民自卫军啦井后勤分部遗址、投产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真空制盐厂房、盐井旧址,还是“为政以德”文化墙和啦井卤史小赞等文化景观,都成为了绝佳的取景地点。

2016年,啦井镇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利用盐马古道旧址资源,着力打造了民俗文化特色街、恢复东关关口城楼、创建民族文化广场廊坊等多元景观。还发挥传统酿酒业优势改造古酒坊,努力开发出更多元的游览路线,建设起集参观体验为一体的盐马古道起点地标。

除了让游客从建筑上感知古镇风貌,啦井还对当地远近驰名的“桃花盐”、盐井古酒和马道子酒进行旅游开发,让游客深入到生产地参观、进行特色体验。

在位于啦井镇入口不远的位置,走一段石板路就能看到一排依山势而建的盐井房,门口挂着“兰坪啦鸡鸣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牌匾。走进房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似有似无的“锈味”,而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地方接待了大量的外来游客。

中年男子赵瑞龙是啦井镇啦井村的村民,他于2015年自发筹资成立了兰坪啦鸡鸣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建立起制作桃花盐的手工坊。一边向外出售手工桃花盐工艺品、非食用保健盐,一边展示盐文化。

为了让游人更详细地了解盐马古镇的发展,赵瑞龙还专门请来了讲解员。每当有游客到此,讲解员就会带着大家带到陈列着制作器具的小平房里参观,介绍制作桃花盐的工序。讲解结束赵瑞龙都会拿出用卤水直接煮的鸡蛋和洋芋,搭配微咸的细盐招待远方的贵客。

“那些在大城市生活的游客非常喜欢我们这里的原生态食物,因为这是他们在很多地方都吃不到的。我们啦井向来以盐为生,现在再借助这个把旅游发展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也算是一种传承。”赵瑞龙告诉我们,最开始这里只是接待一些省里的考察团,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省内外的游客来到啦井,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招呼两波人。

与啦井古盐井一样历史悠久的当属本地的盐井古酒,啦井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加水质优良的山泉水源,酿制出的盐井古酒口感纯正,清香扑鼻,深受往来客商的喜爱。

几年前,农民企业家赵紫毅用野生滇五味子成功开发五味子果酒,并成立紫兴五味子酒厂。随着体验式旅游的发展,对古酒坊外观进行改造,并向外开放,通过参观盐井古酒、五味子果酒的制作工序,进行现场品尝,也能让八方来客体验到“啦井制造”的魅力。

自此,看古镇风貌、观古盐制法、尝生态美食、饮原生果酒就成为了啦井的特色旅游体验。


康体养生,发展乡村观光农业

千年盐都啦井,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啦井生物种类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78%,紧邻桃树湖旅游景区和新生桥国家级森林公园,还辐射了碧罗雪山鸟道以及通向内地的盐路山古道、滇藏古道等多条盐马古道,是一个天然的绿色生态乐园。

“秋色如诗画,雾湖似明珠”,是对啦井镇内省级自然保护区富和山的最佳形容。山内古木参天、翠竹连绵,苍劲挺拔的古树、婆娑翁郁的红豆杉、神奇的喷雾湖构成了一幅幅如画的迷人风景画面。此外,山中还有大片的云杉林,因此成为了怒江云岭自然保护区里滇金丝猴最重要的栖息地。在野外徒步的过程中偶遇一两只猴子,总能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白腊歌舞唢呐声、一湖十里誉滇西”的桃树湖边野餐,走进云岭深处、漫步于富和山体验物种大观,到曲径通幽的新生桥国家森林公园吸氢。啦井青山环抱,绿水荡漾,山水人文,相得益彰。观光、休闲、垂钓,如今这里已成为了徒步爱好者的天堂。 

因地制宜,近些年来,啦井镇借力自然风光资源发展康养旅游。在怒江州旅游发展委的帮助指导下组织编制了《啦井镇健康养生旅游区产业规划》,并纳入省政府批准的《怒江州脱贫攻坚旅游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5)》,明确了啦井今后的旅游建设发展思路。

根据《啦井镇健康养生旅游区产业规划》,啦井积极开发出更多的旅游景观。啦井镇盛兴旅游有限公司有效利用租用的农户土地,统一规划种植油菜和向日葵,力争打造千亩以上油菜和向日葵连片农业景观带。努力构架“花谷观光+旅居露营+休闲农家乐”的旅游产业链。

目前,该片区首批503亩油菜连片种植带建设已初显成效。紧接着将在原有的油菜花景观带中套种向日葵,增加新的亮点。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景观带的建设,不仅能建成无公害的食用油基地、有效带动当地养蜂业的发展,还能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我们希望通过建立农业景观带,拉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开创出一条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道路。”


新闻链接:关于啦井

啦井,这地名和井有关,这里曾经遍布盐井,是鼎盛一时的盐都,是著名盐马古道的起始点。怒江建州之际,啦井是兰坪县政府所在地,这里有盐井旧址,古镇老街,有盐马古道文化节,有“四面出水”建筑群。

相传在兰坪,清道光初年,有一个名叫和壮美的牧羊人,在啦井发现盐泉,后二十三年,蜀人李天有来啦井游历,发现这里的盐水很好,于是向上申请开井报税,从此盐矿成为支撑啦井县城的经济支柱。    

事实上,在兰坪已有1000多年的产盐历史中,虽然啦井是开发最晚的,但后来居上,到光绪年间,啦井的产量已是其他井的14.2倍,更主要的一点还是拉井盐拥有较高的品质。 1874年,在啦井设盐大使署,之后,在大使署周围兴建了天鸡书院、本主庙,以及一些盐商、灶户的住宅,形成山谷中的小四方街。开发前的山箐小村老地盘,变成了500多户,2000多人的啦井镇。




就爱去文旅全媒体 字丹瑶 文

责编 李沛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