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巨甸:镶嵌在金沙江畔的一颗绚丽明珠

大江东去,蜿蜒几千里。江自宜宾之上,称金沙江。在金沙江上游流经云南丽江段的区域,与横断山脉、三江并流交叠的大江沿岸,有一个名为巨甸的乡镇,因其特殊地理环境、悠久历史沿革、富饶土地、多样民族风情,而被誉为镶嵌在金沙江畔的绚丽明珠。

特殊的地理环境

丽江市玉龙县巨甸镇,位于距丽江主城区120千米的金沙江畔,西、南、北分别于玉龙县鲁甸乡、黎明乡、塔城乡相接,东与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上江乡隔江相望。全镇镇区呈现“五河一江夹一坝,坝区、山区、半山区为一体”(五河:后箐河、古渡河、金河、阿乐河、德良河。一江:即金沙江。一坝:巨甸坝)的特殊地理特点,其中的巨甸坝子,幅员面积近6平方千米,是金沙江上下游五百千米内最大的坝子。坝区的巨甸、古渡下段、金河下段、武侯盆地、阿乐盆地、德良盆地、下亨土小坝子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呈现典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特点,四季分明,且早晚温差明显,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的种植区;而后箐、路西、武侯上段、古渡上段、德良大部、阿乐大部、金河上段则为山区、半山区区域,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种植作物也与坝区有明显分别,主要出产烤烟、中药材等。


多样的民族风情

巨甸镇镇域面积347平方千米,下辖有巨甸、金河、阿乐、德良、路西、武侯、后箐等8个村委会,120个村民小组。历史上,因地处战略要冲、茶马古道沿线,南来北往的马帮商贾,使巨甸的民族构成有别于临近乡镇,常驻总人口中,70%以上为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纳西、藏、傈僳、普米、蒙古、白、彝、汉等民族在此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特殊的民族构成,多民族的世代交融,使纳西族东巴、谷气,藏族勒巴舞、纳西族勒巴舞,汉族江边调、麒麟舞等多种传统民族文化形式,一直在巨甸流传 。

富饶的土地

巨甸,得益于低海拔、金沙江从全镇纵穿而过和横断山脉对季风的阻隔,天然的优良环境,让这里的人们种植作物相对出产较好,使其成为传统农业种植的富饶区。一直以来,巨甸就是丽江范围内有名的“鱼米之乡”,巨甸大米、巨甸面粉及巨甸稻田鱼,在物流交通不便的年代,曾是丽江城区争相购买的稀罕物。

历史上,巨甸作为茶马古道重要驿站,在迎来送往马帮商贾的同时,让这里开化较早,且使生活在此的居民逐渐有了经商的习惯,巨甸村“四方街”、拉市坝村四方街逐渐形成。

及至今日,巨甸集镇,800余户集镇商户的规模,已成为丽江市农村地区最繁华的乡镇集镇,辐射带动着巨甸、塔城、鲁甸、黎明及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上江乡、金江镇等周边乡镇十余万人口。每到巨甸集镇“逢五”赶集日及逢年过节前夕,“走,巨甸赶街去”成为周边群众见面招呼语,车来人往、摩肩接踵的繁荣商贸活动,在就地消化农家牲畜猪鸡、各类土特产的同时,也使一批批时髦的家电五金、各类小百货行销各地。

巨甸的风光是多彩的,色彩斑斓,流光溢彩;巨甸的风情是多样的,与众不同,且独具韵味。这里的春天是绿色的,因为孕育着希望;这里的夏天是蓝色的,因为天空澄澈;这里的秋天是金色的,因为意味着收获;而这里的冬天则是长河落日伴着袅袅炊烟……

一年四季,时光流转,巨甸就像一幅喷绘在金沙江畔的天然油画走廊,不远,不近,一直在这里等着你!

文旅头条通讯员  元晓斌 文/图

责编 谢同希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