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来啦!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普洱获奖节目展播回顾

日前

普洱6个节目参加

“云南公共文化云”平台

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第四场)

节目展播

特色十足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这6个充满普洱特色的

精彩节目吧

此前,在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上,普洱市创新性舞蹈《织佤锦》荣获金奖、传统性声乐《大帮腔》获铜奖,创新性声乐《三月六》、创新性声乐《幸福吉祥的地方》、创新性舞蹈《吉羊·吉祥》、传统性器乐《彝山的太阳》获优秀奖。

(创新性舞蹈《织佤锦》)

这6个节目

也是本次展播的“主角”

关于它们

你了解多少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创新性舞蹈《织佤锦》

佤族织锦于2021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佤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之一。西盟佤山的村村寨寨都有织锦能手和织锦传承人,她们捻线织布,用七彩织线编织了当下阿佤人的幸福生活,织出了心中的那片彩云,也织就了一幅新时代佤山的壮美画卷。《织佤锦》表达出了阿佤人民饮水思源、不忘党恩,心向党、心向国家,唱响时代新歌的精神品质。

传统性器乐《彝山的太阳》

《彝山的太阳》三弦合奏曲,以镇沅彝族的民间三弦曲调为基础,新老结合进行编创。用低音三弦、中音三弦、高音三弦,通过独奏、合奏、齐奏、变奏等演奏形式展现镇沅彝族从旧社会的艰苦岁月到如今幸福生活的转变。


创新性声乐《三月六》

“三月六”(又称出门调),在普洱大部分彝族地区广为流传,是比较古老的民歌曲牌,曲牌规整,有相应的套路和章法,语言朴实,蕴含哲理,真切动人。景谷县流传的“三月六”多以悲思之情为主,静静地聆听,无不让人感动和落泪,在当地有广泛的群众性。如今,人们唱着《三月六》走进了新时代,歌颂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唱出了脱贫攻坚让全国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喜悦之情。


创新性舞蹈《吉羊·吉祥》

“绵羊舞”是在景谷县正兴镇彝族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舞蹈,集中展示了彝族人民善待自然、崇敬生命的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民族平等、和谐共处。每年元宵节、火把节时,当地的彝族群众都要跳起这种舞蹈,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随着《吉羊·吉祥》的旋律,欢笑声又一次在山寨里响起,在铿锵的鼓点中,欢快的舞步里,舞出了彝家人对来年丰收的幸福希冀。


传统性声乐《大帮腔》

“大帮腔”是景东彝族中流传比较久远的一种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它以唱为主,配以简洁的动作,主要是中老年人用彝语演唱,所以又叫老帮。大帮腔主要在过节、讨亲、丧葬的时候演唱,有相对固定的词句和内容,同时根据不同节日、不同场合、不同的家庭及活动的内容不同,很多唱词又是即兴的。大帮腔一人领唱,多人合唱,由几人到几十人组成,是彝族举行各种活动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之一,2017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创新性声乐《幸福吉祥的地方》

《幸福吉祥的地方》是以江城地方神话故事“金鸡龙马”改编的反映脱贫攻坚精神的歌曲。该歌曲以哈尼族古歌腊巴卡的元素作为基础提升创作,用哈尼语和汉语双语的演唱形式,在火塘边传承哈尼文化,用古老的歌曲歌颂普洱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打响脱贫攻坚战,让人民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吉祥的日子。


关于

云南省第十二届

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知道多一点

↓↓↓

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宗教委员会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省16个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承办,以“献礼建党百年华诞  弘扬云南民族文化”为主题,旨在大力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展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服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朱正 文

普洱市文化馆供图

视频剪辑 姚智慧

责编 刘榕杉 沈梦玲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