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非遗之旅丨能逛、能买、能吃……跟着“非遗”游禄丰,玩出新花样

编者按:楚雄,地处七彩云南地理中心,是大滇西旅游环线上西北—西南环线的重要交汇区,汇聚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可重现失落的侏罗纪之史,可探寻古人类起源之谜,可深入彝文化发祥之地,可体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在这里,众多生产技艺、礼仪习俗、歌舞服饰、美食餐饮汇聚成一道原汁原味的文化盛宴;在这里,可舞动你的心情,可愉悦你的身心,可充盈你的味蕾。

背上行囊,逃离喧嚣,来楚雄吧!循远古印迹,随非遗传人,开启一段“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旅程,寻觅心灵栖息的净土。


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推荐:恐龙之乡·禄丰非遗体验之旅

禄丰,地处滇中腹地,以距今1.8亿年的“禄丰恐龙”和距今800万年的“腊玛古猿”蜚声海内外,境内自然资源富集、人文景观荟萃、历史文化悠久,是久负盛名的“恐龙之乡、化石之仓、工业重镇”。


今天,小楚将以另外一种形式来诠释禄丰的魅力,那就是这里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黑井镇丨盐焖鸡、洞经音乐

“曲径高山险,山峦欲接天。万山相与峙,一水送溪烟。”黑井古镇位于禄丰市西北92公里处的龙川江畔,是云南四大古镇之一,被誉为“失落的盐都、明清建筑的活化石”。

古镇里,紫色砂岩与木材建造的“一门一窗一铺台”建筑,古风依旧;有百年历史的老屋,现在还有人住着;还有武家大院、文庙、节孝总坊、诸天寺、飞来寺、五马桥、文笔塔等明清古建筑,仍保存完整。

来到黑井古镇,可以到黑牛盐井广场欣赏历史悠久的洞经音乐,到武家饭店品尝盐焖鸡、炒石榴花、黑井牛干巴,晚上到袁美森老先生那里参观黑井“小博物馆”,听他讲述黑井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人文故事。

黑井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乐曲之一,曲音幽雅圆润,清新流畅,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区域性。数百年来,黑井洞经音乐一直保持其固有的定型传承形态,演奏时悦耳动听,令人心旷神怡,又具有浓郁的地方古曲原生态韵味,群众称之为“檀炽吉祥”之音。

演奏洞经音乐叫“谈经”或“弹经”,其形式是把经书上的经文诗词配以不同的曲调唱诵,参加演奏的人员少至十二人,多至五六十人。乐器有老胡、二胡、三弦、京胡、板胡、笛子、萧、古筝、洋琴、唢呐等,随着经文的演唱,自然和谐地形成不同弦法和指法的大协奏,在音量和音质方面,你高我低,你空我补,有多音调的效果。

黑井盐焖鸡

作为千年盐都,黑井的美食与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盐焖鸡。过去在商贾云集的黑井,盐焖鸡是官员、盐商、灶户们接待贵客和举行重大节庆时必不可少的特色菜肴。

制作盐焖鸡时,将腌制过的土鸡用柔软的宣纸包裹,经过厚厚盐堆炙烤后,外观呈现诱人的金黄色,肉质鲜嫩,香气扑鼻。千年后的黑井已没有了昔日的喧嚣繁华,但盐焖鸡却在时光中延续了下来,沉淀出一份属于千年盐都特有的味道。

此外,黑井古镇还有灰豆腐、牛干巴、炒石榴花等特色美食值得一尝。

黑井民间实物用品保存者袁美森

袁美森是黑井村人,从小受黑井古镇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有文化价值的东西很感兴趣,并进行收集珍藏。从1982年至今,他收集整理了大量宋、明、清时期的古家具20多件、瓷器约50件,展现了各个朝代的工艺水平和民俗民风。他对所收集的实物进行保护、恢复,一律不向外出售,而是利用自己现有的房屋空间进行摆设,免费让游客观赏。他的收藏品在黑井有很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曾被楚雄州人民政府命名为“民间实物用品保存者”。

妥安乡丨松毛豆腐

妥安乡境内复谷重岭、峰峦嶙次,元昆、成昆铁路由北向南穿境而过。妥安乡琅井村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目录,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云南省文化旅游名村,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美食——琅井松毛豆腐极具风味。

琅井松毛豆腐又名“琅井霉豆腐”,因产自“古滇九井”之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琅井而得名。琅井松毛豆腐不能生食,清蒸、油炸、烧烤、煎煮、腌制都能成就美味,民间流传的豆腐全席、红烧狮子头、腌油乳腐是比较有名的豆腐吃法,其中以琅井松毛烤豆腐最有特点和名气最大。

把发酵制成的霉豆腐,放在青松毛上进行烘烤,待烤到豆腐膨胀熟透,搭配琅井本地特制的蘸水食用,外焦里嫩、香气扑鼻,口感非常好,让人回味无穷。

一平浪镇丨石雕技艺、苗族纺织、龙灯表演

一平浪镇位于禄丰市中西部,当地的盐、煤、硭硝等矿产资源历经600余年开采历史,全镇工业遗址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来到一平浪镇,可以先到镇上鉴赏彭黎明的石雕技艺及书法,再去英歌哨感受苗族风情,体验苗族纺织技艺,最后去中兴井赏龙灯表演。

一平浪石雕技艺

禄丰民间石雕技艺传承历史悠久,在一平浪地区的很多庙宇、石桥、塔林等建筑上,便能一睹风采。如:觉性庵和龙泉庵重修石刻碑记,阿井镇龙桥和中兴井大河桥、迎水桥题字石碑及浮雕和阿井明代袁天佑墓碑,以及元永井灵鹫山清凉寺明代石狮子、塔林等,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和审美价值。

一平浪苗族传统纺织技艺

一平浪镇元永井村委会英歌哨村民小组,至今流传着苗族传统纺织技艺,这项技艺分为线麻种植、纺线、纺织三个部分,有割麻、剥麻、撕麻、泡麻、纺线、煮线、理线、拉线、绕线、打蜡、上纺锤、上纺车、纺织等十几道工序,具有纺织工具原始、古老,全程手工操作,操作过程手脚并用,纺织品富有民族特色等特点,是传承至今较为古老的纺织技艺,处处闪耀着民族智慧的光辉。

一平浪龙灯会

据《滇南盐法图》中所载,明朝洪武年间,一平浪镇中兴井开出卤泉,煮以为盐。盐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因盐兴盛的中兴井传入龙灯会,由当地盐商和灶户出资筹办,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中兴井为古滇九井之一,从明代洪武年间至康熙十年,皆取卤煮盐,是历史上盛产食盐的地方,现今还遗存有古井、古桥、古寺、古戏台等文物遗迹30余处,流传着耍龙灯、唱老灯和弹洞经的民俗传统文化活动。每年春节,一平浪镇中兴井村的村民们都会自发地组织龙灯盛会,时间持续10余天,整个龙灯会分为议灯、出灯、送灯和交灯四个仪式,是值得体验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高峰乡丨大刀舞、彝族服饰

高峰乡至今保留着活动古朴、内容丰富、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较强观赏性、艺术性的彝族傩文化、大刀舞、彝族火把节等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的彝族聚居乡。来到这里,可以去聆听国家级传承人普顺发老先生讲述高峰彝族大刀舞的故事,去省级传承人普华珍的彝族服饰公司看绚丽多彩的彝族刺绣展。

高峰彝族大刀舞

大刀舞是高峰乡彝族人民喜迎火把节时跳的一种较为原始的民族民间舞蹈,由耍火把和彝族棍棒舞演变而来,深刻勾画和浓缩了彝族迁徙史、战争史,是描述彝族古代作战场景的艺术品。整个大刀舞表演过程变化多样,有圆阵围圈耍刀,有两方对阵,有两人相互对峙等,与古代作战方式极为相似,场面较为壮观。

2009年6月,高峰彝族大刀舞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高峰乡彝族服饰

高峰是古代各部彝族辗转迁徙之地,现时属东、南、西、北、中彝语六大方言的交汇地带,故其服饰尤显纷繁多彩。总体上看,上穿右衽大襟短上衣,下着长裤,是现代彝族服装的基本款式。一套完整的彝族服饰包括帽子、衣服、围腰、首饰、花鞋等,需要一个彝族妇女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彝族妇女缝制的包头、帽子、围腰、马甲、衣服、裙子、挎包、饰品等,工艺独特、构图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普华珍是高峰乡彝族服饰制作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之一,她制作的绣品如马缨花、山茶花、扭菊花、四瓣花、石榴花等花卉图案,针法细腻、搭配得体、色彩鲜明、美丽大方,每一样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广通镇丨牛灯舞、“六月六”习俗

广通镇地处滇中腹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以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地理位置举足轻重而闻名,是古南方丝绸之路滇洱段的重要驿站,古时被称为“西来之锁钥,九郡之咽喉”。来到广通,一定要到甸尾观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牛灯舞,体验彝族地区的“情人节”——“六月六”习俗。

广通牛灯舞

牛灯舞主要流传于广通镇甸尾村一带,是民间传统祭祀性舞蹈,既有汉族花灯表演的特征,又有彝族等少数民族对歌、跳脚的特质,具有非常独特的地方民间文化表现形式,象征着民族融合和团结。

牛灯舞用关公刀和十六盏灯(狮子灯、公鸡灯、龙灯、跑马灯、青蛙灯、鲤鱼灯、八角灯、虾灯等)为道具,有老汉耕田、妇女插秧等舞蹈动作,祈求人畜平安、风调雨顺。“牛灯”的唱词灵活多变,主要调门有“属古人”“绣香带”“凤阳花鼓”等,内容丰富,表演形式灵活多样,与农村生产劳作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质朴和积极健康向上的文艺形式,具有很高艺术价值。


彝族“六月六”习俗

广通镇的“六月六”习俗,在当地已流传两千多年。自2005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以来,“六月六”习俗已成为辖区和周边群众自发组织的重要节庆,是民间文体娱乐项目的一次盛大汇演。

每年的农历六月六这天,广通镇的彝族群众便会欢聚一起共度传统佳节,举行毕摩祭祀、彝女赛装、公鸡啄架、爬油杆比赛、抹花脸、跳脚狂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极具彝族风情的文艺演出,向八方游客展示广通彝族流传千年的婚恋、交友、择偶、祭祀、对歌、渔猎、农耕等习俗。

快来禄丰开启你的“非遗”旅程吧!既能愉悦身心,还可充盈味蕾,好玩!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银娟 整理

资料来源 禄丰市文化馆

楚雄州文旅局、禄丰市文旅局 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