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超,2008年北京残奥会200米混合泳亚军,2012年伦敦残奥会4 X 100混接冠军、4 X 100自由接亚军、200米混合泳亚军,2021年东京残奥会铁人三项第四名。这位建水籍“独臂铁人”获奖无数、奋斗拼搏的故事精彩传奇。3月4日,他作为火炬手在北京参加了冬残奥会火炬传递仪式。参加完火炬传递仪式后,王家超表示,担任火炬手让他更有力量,他将做好体育教育,传递好残奥运动精神。
结缘游泳项目 走上体育之路
“我出生在建水县岔科镇长田村委会密腊甸村,小时候比较‘野’,喜欢爬树、游泳。一次意外,我失去了左臂,但是我仍然喜欢在小河里游泳。喜欢运动,这为我从事体育运动打下了底子。2001年,我10岁时被老家的残联推荐,选拔进入云南省残疾人游泳队,开始接受系统的游泳训练。”王家超笑着说。
来到云南省残疾人游泳队,王家超发现身边的老队员个个水平高超,他深受触动。之后,他不断去比赛、去“练兵”,比赛的名次也不断前进。到了2003年,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王家超第一次拿到了全国冠军。2004年,他成功入选国家队,开始备战雅典残奥会。
“我第一次参加残奥会是13岁,来到雅典,我非常兴奋,因为那里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新奇的。我参加100米蝶泳项目获得了第4名,我没有想到我13岁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那次,我们主要是去练兵积累经验、去参与开拓眼界,所以压力不是很大,压力最大的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王家超说。
当时,17岁王家超感觉就像面临高考一样,心理压力、训练压力非常大。最终,他顶住了压力,获得参加北京残奥会的参赛资格,本来只想能站到北京残奥会领奖台上就很高兴了,结果王家超获得了二银一铜的好成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8年,王家超取得了好成绩。当时他就想4年后目标还要定高点,争取获得一块金牌。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伦敦残奥会,王家超超越自我获得了一金二银的好成绩,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一步一个脚印 耕耘才有收获
2015年,是王家超人生的转折之年。这一年,他从云南省残疾人游泳队退役,结束了14年的游泳队生涯。他想要继续读书,因为他认为,人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抱着这样的观念,王家超如饥似渴地学习,考入了云南师范大学读了本科,并被学校保研。“以前的成长是体育方面的,大学里的成长则是文化知识方面的。大学就像塑造我的第二个‘母体’一样,塑造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对自己人生规划有了更新的认识。”王家超说。
因长期坚持的体育训练的习惯,王家超在读书期间也没有忘记自己所热爱的体育运动。当他得知2016年残疾人铁人三项第一次进入残奥会比赛后,他迫切希望去挑战这个项目。王家超解释说:“在游泳方面,我身高不占优势,别人游一下,我可能需要两下,在游泳队没办法拼得过那些比我高大的运动员,我想换一个赛道。”
但转项到铁三也并不容易,单手操控自行车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跑步。因为王家超常年游泳,脚踝、关节和骨骼是柔软的,跑步需要不断和地面进行对抗,骨骼关节需要硬一些。当时,王家超没有教练,学业也要兼顾,训练遇到了很多困难。
“在远程训练软件的帮助下,我‘隔空’训练。但当时,我成了一个会偷懒的运动员。直到我被我的外教彼得提醒后才开始严格执行训练计划,把训练目标与内容拆分到每月、每周、每天甚至每个小时去一一执行。唯有勤奋训练,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耕耘才会有收获。”王家超说。
2021年8月,东京残奥会举行。王家超获得参赛资格,再圆残奥梦。获得了第四名的成绩,成为中国残奥铁人三项获奖第一人。
做好体育教育 传递奥运精神
在谈到此次参加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时,王家超说:“我是在去年东京残奥会之后,被中国残联推荐作为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的,当我得知自己能够作为冬残奥会火炬手时,我非常兴奋和期待。3月4日,在火炬传递当天我很早就起床,提前去跑了45分钟的步,为了有一个更加良好的状态,在火炬传递的时候去展示我们运动员身上的风采。传递火炬时,我非常开心,我内心也非常感恩。”
回到昆明后,王家超第一时间和他的学生们分享传递火炬的快乐和荣耀。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北京冬残奥会的火炬,让他们高擎火炬迎面接力。
之所以这样做,王家超说:“体育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我也要用体育去影响别人。我要借这次参加火炬传递的机会,作为鼓励我未来继续向前的一个动力。做好体育教育事业,传递好残奥会精神。希望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能够更加坚毅、更加吃苦耐劳、更加学会坚持,更高更快更强。体育教育才能塑造健全的身体与人格,希望孩子们都能有一个被体育改变的人生!”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航 张敏 文
王家超 图
邓斌 视频
责编 沈梦玲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