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葛,是楚雄彝族的创世史诗之一,最早发源于姚安县官屯乡马游坪村,是楚雄彝族的创世史诗之一。因全部用“梅葛调”演唱,故取名为“梅葛”。梅葛没有文字记载,千百年来,是靠彝族人民口耳相传才得以传承下来。
马游坪村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官屯乡,四周山峦环抱,中心形成高原盆地。森林覆盖率为75%。始建于宋代,历史悠久。民居村落分布于高寒冷凉的高山凹地,村落一般在依山傍水处,房屋形式多种多样,传统的住房有土掌房、木垛房、茅草房和麻秸房。男喜饮酒,女善纺织,男女皆能歌善舞,保持着古朴的生活习俗。马游坪自古就有重教的优良传统,小学兴办史已有百余年,民众知书达理。
歌舞是村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芦笙一响脚就痒,通宵达旦跳脚狂”,生动表现了该村彝族对歌舞的喜爱和豪放的民族性格。该村被视为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的发源地之一。逢年过节,丧葬婚嫁,建房盖屋,都要请毕摩或歌手聚集火塘边演唱梅葛,有时要唱三天三夜,男女老幼围聚在一起,弹三弦,吹葫芦笙,唱彝族歌和“吼梅葛”,跳“左脚”舞或“打跳”。
为了传承梅葛文化,村里建立了“梅葛文化基地”,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梅葛文化节”,并创作了《彝族人民热爱您,阿波毛主席》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和《铁牛开进彝家寨》等充满时代气息的舞蹈,该村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彝族文化村。
马游坪彝族传统文化,还包括居住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四个部分。马游坪彝族服饰被视为彝族文物活宝库中一块光彩耀眼的瑰宝,从布料、织线选用、色彩搭配、款式取舍、缝剪刺绣、花纹图案和首饰等方面都蕴含着深刻的彝族文化内涵和特点。当地的彝族服饰主要由帽、上衣、坎肩、围腰、披风、背披、腰带、长裙、短裙、围裙、长裤、腿套、鞋、飘带、挎包、兜肚、鞋垫、烟斗、合包、羊皮褂以及银制的耳环、耳坠、手镯、戒指及少量的玉器等饰物组成。一套精美的马游坪彝族服饰佩戴于身上,就是彝家妇女非凡智慧与超脱美的再现,是一件满载彝山乡土民族味的刺绣装饰艺术品,是一幅充满彝家人民壮志豪情的生活画卷。确切些说,一套马游坪彝族服饰精品,完全是靠彝族妇女手工一针一线绣成的,它往往是一人或几人,少则数天,多则数月甚至几载缝制而成。
马游坪的民族乐器主要是葫芦笙和笛子,还有二胡、月琴、三弦、口弦、响篾和叶子。每逢打跳等娱乐场合,都要吹奏葫芦笙,当地葫芦笙艺人至少有五、六百位,吹技上乘的约一二百人。
马游坪彝族梅葛分为“老年梅葛”“中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四种类型。“老年梅葛”在彝族人民群众中也叫“赤梅葛”,演唱内容主要是开天辟地、创世立业和劳动生活,调子和内容相对较固定;“中年梅葛”主要是演绎中年男女成家后生产生活的艰辛,内容曲调比较凄惋忧伤;“青年梅葛”也叫“山梅葛”,演唱内容主要反映彝族青年男女纯真情爱生活,声调内容不固定,可即兴发挥,比较随意;“娃娃梅葛”是彝族的“儿歌”,俗称“娃娃腔”,一般由成群结队的彝族青少年和儿童对唱,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演唱时喜笑颜开,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责编 陶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