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八妇女节遇上普洱非遗,在秀丽山川中做一个浪漫“女神”!

阳春三月,暖风融融。在三八国际妇女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为各位“女神”整理了一份适合女性朋友体验的普洱非遗名录,从灿若云霞的佤族织锦,到“情定终生”的太和甜茶,从色彩靓丽的傣族织锦,到技艺精湛的传统银器,普洱非遗熠熠生辉,一如新时代女性光彩明丽。

(取材自拉祜族摆舞的舞蹈:《摆出一个春天》)

在巍巍佤山之下,体验一次佤族织锦

佤族织锦传承古法技艺,

一经一纬循环往复,

形式多样,

主要以黑、红为主色,

黄、绿、白、蓝相间,

粉色、棕色为辅助色,

仿佛挂在佤山苍穹下的道道彩虹。

灿若云霞的佤族织锦,

融入绿水青山、森林花草、彩霞云霓,

独特的色彩和纹样构成

佤族织锦独树一帜的风格。

在巍巍佤山之下,

体验一次佤族织锦,

穿针引线处处情,

伴着阿佤人民的风情绣成诗。

小贴士:日常生活中,阿佤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一个用佤锦制作的筒帕。它既是佤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和美丽的饰品,又是友谊和爱情的信物。2021年5月,佤族织锦技艺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傣家竹楼的倩影里,将傣族织锦穿在身上

丈量着时间的脚步,

转动的织布机,

在层层纱线中构建着经纶。

美丽的孔雀在纱线间活了过来,

宝塔、寺院、竹楼在纱线间建造,

凤凰展翅,

大象扬起长长的鼻子,

在傣族织锦的五彩斑斓间,

所有美好的期许都变成现实。

繁花在手中盛开,

孔雀在傣族织锦上飞舞,

在傣家竹楼的倩影里,

在高大的榕树之下,

在摇曳的凤尾竹月光中,

把傣族织锦穿在身上,

将古老的傣锦技艺代代传承。

小贴士:孟连傣族织锦技艺是一项历史悠久、风格古朴、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调鲜艳,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它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世代相传并蜚声四方。2013年11月,该项目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美丽的“摆舞之乡”,跟着拉祜族同胞载歌载舞

咚咚!咚咚!

强烈的象脚鼓声,

带着拉祜山乡特有的热情气质,

拉祜族摆舞之乡,

以朝气蓬勃的面貌迎接着远来的客人。

跟着美丽婀娜、勤劳聪慧的拉祜少女

踏歌起舞、鼓舞欢腾,

跳出拉祜族摆舞的欢天喜地。

长者各执长鼓、芒、镲,

边敲打边领跳。

和拉祜族同胞一起恣歌携手,

依鼓声节奏翩翩起舞,

将古老的拉祜族摆舞,

跳出响彻新时代的天籁之声。

(取材自摆舞的民族舞蹈:《摆出一个春天》)

小贴士:摆舞是拉祜族传统女性舞蹈,包含插秧、割稻、打谷等舞蹈动作,还原了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的情景。澜沧县班利村是摆舞发源地和重要传承基地,素有“拉祜摆舞之乡”的美誉。2006年,摆舞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摆出一个春天》)

饮一杯太和甜茶,品一次“情定终生”

自振太走来,

300余年的光阴赋予其独特的品质,

色艳味美、香幽持久、甜滑爽口,

似糖非糖的太和甜茶,

喝在腹中,甜在心里。

色明艳、香幽长、甘爽滑、底均柔,

既品茶,亦品人生。

请仙子、认亲人、日月辉、

迎红叶、财入室、复收张、定终身,

七个基本步骤,

是太和甜茶的传统生产工艺,

如同一位女子“情定终生”,

饮下一杯茶,

仿佛经历一场终身大事,

这是属于普洱茶的浪漫之情。

小贴士:镇沅县振太镇史称“太和”,自古就是茶马重镇。民众以教尚道、知礼善商、享誉四方。“太和甜茶”(普洱晒红茶的根源)是太和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结合地方茶资源、民族文化、气候特征而独创的茶,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2013年,“太和甜茶”传统生产技艺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戴上普洱手工银饰,做一名娉婷佳人

借来霜雪的洁白,

宛若伫立于白梅树下的佳人,

清冷而不失温婉。

普洱手工银饰,

是伊人发间钗、鬓旁簪,

是优雅的点缀,也是美好的祝愿。

汤师傅、马家银……

这些银饰品牌扎根于普洱的风情沃土,

承载着千姿百态的民族文化。

普洱手工银饰历经光阴的洗磨,

古朴典雅、高贵脱俗,

一如雨后的清素玉兰,

亦如笑意盈盈的民族少女,

立身于这片风光秀丽的“绿海明珠”,

讲述它未完的故事。

小贴士:普洱的银饰制作行业自清朝时兴起,并随着茶马古道而发展壮大,本地彝族制造的银器以质地纯正、工艺精美而享誉滇藏地区。汤师傅与马家银都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其实,

除了上述非遗项目,

甩发舞、孔雀舞、彝族刺绣、

拉祜族服饰、傣族手工红糖等

丰富多彩的非遗,

也非常适合各位“女神”体验。

普洱非遗,每天都有!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朱正 文

普洱市非遗中心、云上普洱、普洱非遗客厅、西盟县融媒体中心、澜沧县文化和旅游局、刘庆明供图

责编 沈梦玲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