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摸清家底 让非遗“活”起来

  今年2月,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其中明确,到2025年云南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到2035年云南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

  昆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随着2021年云南围棋子(云子)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如今,昆明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已增至7项。仅去年一年时间,市级非遗传承人就新增了105人。目前,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底色越擦越亮。

  构建系统性非遗保护格局

  云南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摸清了全市的非遗资源家底,建立了国家、省、州(市)、县(区)四级保护名录和传承人认定体系。”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昆明市共有非遗四级名录项目68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55项、市级287项、县级335项;共有代表性传承人647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7人、省级传承人80人、市级传承人216人、县级传承人344人。此外,全市挂牌省级非遗传承基地3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4个,挂牌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学校6所,建成各级非遗展示馆(室)共23个、传习馆(所)60个。

  针对《实施意见》提出的“加大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建设。”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5年起,昆明市在各中小学持续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至今已举办至第8个年头,来自昆明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的非遗传承人,将滇剧、花灯、剪纸、掐丝珐琅彩画、面塑等项目送进学校,得到学生、老师、家长的喜爱和认可,促进非遗进一步传承和普及。

  云子制作技艺入列国家级

  去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云子制作技艺正式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云子是云南围棋子的简称,为中国围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拥有1200多年历史,其制作历史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在明清时期,云子曾作为贡品进献到皇室,是举世公认的棋中圣品。

  云子的制作原料以云南紫英石为主,辅以玛瑙等30余种石料,不同型号的云子原料配方也不尽相同。“火中取宝”是熔炼云子的行话,其生产流程共有滴子、退火、打磨、人工选子、上油等11道工序。熔炼石料时,炉中的石料在火中呈现火红色,似火山熔岩,有时还会泛起大量气泡,如同煮石一般。据《永昌府志》等史籍记载,石料熔炼之后,用“长铁蘸其汁,滴以成棋”,滴料的手法最为关键。

  手拿滴棒,伸到炉中,依靠手腕的力量,旋转滴棒、蘸料。蘸满滴料之后,小心取出,然后滴棋。取汁、滴棋,仅仅5秒,一气呵成,这便是云子非遗制作技艺的最精妙之处。如果没有掌握技巧,滴出的棋子便是椭圆形,或者有一个小尾巴,无法使用。滴成的云子冷却之后,要放入滚筒进行物理打磨,打磨后的云子,表面磨砂,手感圆润,需3次清洗分拣,目测云子圆度大小,用卡尺卡量直径,再进行人工分拣,一枚合格的云子才算制作完成。

  “一生只为做好一枚围棋子,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专注围棋工艺、传承围棋文化和云子制造工艺,也是我们匠人的职责和使命。”今年67岁的何华封从33岁开始,就在云南围棋厂工作,目前担任棋厂总工程师、云子研究院院长。现在,何华封每天最多能滴6000多颗棋子,废品率不会超过5%。

  在位于官渡古镇的云子传承基地,“国宝云子”继续绽放芳华。何华封认为,云子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之后,将更有利于保护、传承云子制作技艺,深入挖掘围棋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动态保护文化遗产

  美丽动人的诗文传说、绚丽斑斓的民族服饰、古朴粗犷的摔跤竞技、激情澎湃的三弦舞蹈……在昆明市7项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中,石林县就有4项,分别为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彝族(撒尼)刺绣、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摔跤(彝族摔跤),可谓昆明市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富矿”。

  非遗只有“活”起来,才能真正传下去。去年,石林县“非遗馆数字展示系统”建成投用,该系统包含信息采集、数字资源加工、管理、内容发布、服务、资源分类六大模块,所采集的数据内容涵盖石林县非遗馆所有藏品的项目简介、代表作品、文化内涵、历史典故、工艺流程、文化遗址和传承人介绍等信息数据,以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可视化形式予以真实全面、形象科学地表达和展示,实现了真实、系统、全面记录石林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转变,并做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

  为促进非遗保护和活态传承,昆明积极打造非遗展示品牌。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中国(昆明)官渡第十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系列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非遗作品展等活动,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到国家级项目“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省级项目“杨林肥酒”“寻甸牛干巴”制作技艺、市级项目“剪纸”“皮雕”等的风采和魅力。在一年一度“滇剧艺术周”期间,昆明市还组织篆新滇剧艺术团、古渡梨园滇剧花灯传习馆、牛街庄滇剧博物馆、牛街庄滇剧传习馆、安宁大石庄滇剧传习馆五个滇剧团体进行分点式演出,进一步擦亮昆明市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滇剧”这一地方文化品牌。

  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昆明市将通过举办第九届昆明滇剧艺术周、排演滇剧传统戏、录制经典折子戏、组织开展滇剧保护传承的研讨等举措,做好滇剧的保护与传承专项工作。同时,继续做好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酒店“三进”主题活动,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和“文旅融合”,推进非遗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以及非遗数字资源建设,让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在昆明遍地开花结果。

来源 昆明日报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