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集,我们向大家介绍了彝族的人口分布和自然地理情况,以及彝族的族源族称之一:“彝族的主源-西南地区土著人”。今天第二集,我们继续介绍彝族的“族源族称”,先来说说“彝族的历史称谓”。
彝族的称谓,在历史上曾有不少的演变,彝族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
一是,秦汉时期的彝族,有昆明、嶲、叟、僰。曾到过西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的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巨著《史记·西南夷传》中记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着数十个大大小小的部族,统称西南夷。
“昆明”,是西南夷数十个部族中活动范围广泛、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族群,是西南夷的主体族群之一,分布在东起滇池一带,西至澜沧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主要聚居在今滇西的洱海和保山一带,西汉时期曾与其他族群一起建立了古滇王国。
大量的历史、考古和民俗资料证明,“昆明”是形成今天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重要部分,与今天彝语支的各民族有直接渊源关系,是形成近代彝族的轴心,近现代彝族主要源于昆明人。东汉时期,活动于今云南保山、大理洱海一带的昆明族群后裔建立了哀牢王国,并发展成为今天滇西地区的彝族。
“嶲(xī)”,是与昆明族群相提并论的一个族群,两者渊源关系密切,同属一个族群,“嶲”的活动范围、生活习俗与昆明族群基本一致。西汉武帝时设置的越嶲郡以及后来设置的益州郡西部都尉所属的嶲唐郡的命名,都和这些区域有嶲人活动相关。三国以来,史书把“嶲”写为“叟”,“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叟”成为了西南夷的北部、滇池地区的主体族群。“嶲”和“叟”为彝族语言的音译汉写,是同音异写的结果。“叟”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族群之一,在近现代的部分彝族和彝语支民族里,还保留有相似的称谓。
“僰(bó)”,同样是西南夷中的一个重要族群。秦汉时期,僰人主要分布在今天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四川宜宾等毗邻地区。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设置犍为郡,郡治在今贵州遵义,下设朱提县(今昭阳)、南广县(今镇雄)、堂琅县(今巧家、会泽及东川一带)。
公元前130年,犍为郡治由贵州遵义迁到南广(今镇雄),公元前86年,犍为郡治又从南广迁驻僰道(今四川宜宾)。秦汉时期的僰人农耕稻作文化发达。现今居住在文山丘北一带的彝族仍自称为“僰人”,证明彝族与僰人存在密切关系。
昆明、嶲、叟、僰是今天彝语支先民在秦汉时期的不同地域、不同部落的自称的注音汉写。
二是,魏晋时期的彝族:爨(cuàn)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称西南夷地区为南中,南中区域和秦汉时期的西南夷基本一致,南中地区由移居云南并迅速发展壮大的汉族大姓和土著夷帅、叟帅、渠帅等地方势力控制。
经过长期的地方权利争夺,爨氏称雄南中,取得在南中的统治地位。爨氏统治的核心区在今滇东北的曲靖、昭通一带,势力范围遍及云、贵、川三省的腹心地带和广西的一部分。这些地区是两汉时期彝族先民叟人和昆明人的主要聚居区,移居南中的爨氏为迅速巩固政权,不断与当地土著族群相互通婚,自觉接受土著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完全被当地彝族所同化。
史书称这一时期的彝族为爨人,彝文为爨文、爨字,使用爨文、爨字的地区统称爨区。魏晋至唐初的彝族,称为爨人。
三是,唐宋时期的彝族:乌蛮和白蛮。隋唐以来,史书通常把魏晋时期的爨区划分为东爨和西爨,也就是爨氏统治区的东部和西部。东爨区域大致包括今昭通、东川、会泽、寻甸以东到黔西北、桂西北盘江流域以北;北到四川凉山东部,南到红河、元江流域的宽广地区。
西爨区域大致包括今曲靖、昆明以西,洱海以东,北抵金沙江,南达建水的广大地区。分布在东爨和西爨区域内的主体民族称乌蛮和白蛮,他们是同一族群在不同分布地域的他称,乌蛮和白蛮是后来黑彝、白彝的前身,是彝族两大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四是,元代彝族又一专称,叫“罗罗”。罗罗最早见于元代,由部落名称演变为族称。罗罗一词来源于唐代《蛮书》中记载的卢鹿蛮部落。唐宋时期,云、贵、川等地分布着众多彝族部落,其中,分布在今昭通、巧家、东川、昆明等地金沙江南北两岸,自称为卢鹿部的势力较为强大,分布区域较为广泛。
由于同音异写,罗罗在不同的文献记载中有卢鹿、落兰、罗罗、罗落、落落、鹿鲁、鹿鹿、罗婺等众多不同的称谓。元王朝统一中国后,迅速在彝族卢鹿部落的分布地区建立统治政权,并设立罗罗斯宣慰使司等。此后,罗罗一词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不仅称罗罗斯地区的彝族称为罗罗,而且把东、西两爨地区的彝族都统称为罗罗。
在罗罗的总称之下,同时还出现了白罗罗、黑罗罗、撒弥罗罗、阿者罗罗、鲁屋罗罗、罗婺、摩察都等若干彝族的称呼。从元代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罗罗都成了彝族的专称,现分布在楚雄、大理等地的彝族仍自豪地称自己为“罗罗”,意为虎族。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彝族族名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前,各地各民族、各类书籍中,对彝族的称呼和记载五花八门,互不统一,甚至有的他称还带有民族歧视性。今天彝族的统称,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亲自确定的。
1956年,各地彝族上层人士聚集北京共商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大计,在谈到旧时“夷族”称谓时大家都认为不妥,毛泽东主席提议将“夷”字改为“彝”,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依据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决定把“鼎彝”的“彝”作为彝族的通称。“彝”是我国古代青铜重器的共名,“彝”字有“夕”字旁、有“米”字旁、有“糸(sī)”字旁,蕴含这个民族同胞肉挂屋顶,有吃有穿,能歌善舞之美意。
这个彝字,象征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灿烂的文化,与祖国大家庭内的各兄弟民族共同鼎立,团结一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接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现今在毛泽东故居湖南韶山冲的毛家祠堂里,还悬挂着一块“聪听彝训”的匾牌,把“遗”改为彝族的“彝”,是对毛家祖上娶的云南彝族祖母的惦念,从中可以看到,毛泽东对这一民族族称的中意。
好,第二集的内容我们就讲述到这里,在下一集中,我们将为大家介绍“纷繁的彝族支系”和有关彝族考古方面的实证。欢迎大家收听收看,我们不见不散!
文 图 来源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云南彝族》
音频 文旅头条新闻网
编辑 沈梦玲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