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国云南彝族》——第五集


上一集,我们向大家展示了云南彝族地区考古实证中的古猿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在今天第五集中,我们向大家介绍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考古发现。

先来看看,旧石器晚期文化中的大河遗址和塘子沟遗址。

大河遗址最早于1998年发现在富源县大河镇。2001年—2006年,在对大河遗址开展的第三次考古发掘过程中,共出土人牙化石3枚,石制品3000多件,动物化石上千件,同时还发现了石铺地面和火塘等遗迹。

发现的石器包括半月形刮削器、尖状器、锯齿刃器、边刮器、端利器、钻器、雕刻器、鸟喙状器、凹缺器、砍砸器等。其中,第三次发掘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大河遗址发现的石铺地面在我国西南地区旧石器遗址中属第一次,在全国为第二次,遗址文化距今约3.6万—4.4万年。

保山塘子沟遗址是一个从旧石器晚期向新石器过渡阶段的遗址。遗址中出土了打制石器和局部磨光的石器,还出土了一些骨器和角器。出土的石器有石弹丸、穿孔石盘等投掷武器;骨器有骨锥、骨针等;角器有铲、角锥等。遗址化石标本代表的人类俗称“蒲缥人”,蒲缥人主要从事采集、狩猎、捕捞等经济生活方式。

下面,我们介绍云南彝族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大约在1万年前,云南开始由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以陶器制作和石器磨制为主要标志,在云南大约历时六、七千年。至今已在云南各地发现了400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几乎遍及全省各地。

先来看新石器文化的类型。

根据分布区域和文化特点,云南新石器文化通常划分为滇东北地区、滇池地区、金沙江中游地区、洱海地区、澜沧江中游地区、滇东南地区和滇西北地区等7大文化类型。

滇东北地区主要包括昭通市和曲靖市。已先后在昭通、鲁甸、绥江、镇雄、威信和宣威等地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滇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以昭通闸心场、鲁甸马厂以及宣威尖角洞等遗址为代表。出土的石器有石斧和石锛,有段石锛,以及磨制精致的扁圆形石器;陶器有炊煮器、盛器和食器等,陶器多为泥质或夹细砂灰陶,同时还出现了打磨光亮的黑陶,出现了划纹、点纹、回形圆圈纹和旋纹等装饰性纹饰。

滇池地区主要包括昆明官渡、晋宁石寨山、禄劝营盘山洞穴等20多处遗址。出土遗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陶器中红陶居多,器物有盘、碗、钵、盆、罐等,有些陶器表面有刻划纹、压印几何纹。石器有斧、锛、刀、铲和磨制石器的砺石等。

金沙江中游地区主要指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这里的新石器文化分布密集,至今已在这一地区发现了27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重要遗址有元谋县大墩子,永仁县维的、菜园子,姚安县方家屯,大姚县大河,禄丰县十八犁田等。

这里出土的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牙器、蚌器以及房基、火塘、窖穴和墓葬等。既有罐、壶、瓮、钵等陶器,也有斧、锛、凿、镞、刀、纺轮、杵、石球等石器,还有锥、凿、针、镞及管、珠镯、环等骨器装饰物。

在元谋大墩子遗址中发现了15座完整房基、19座土坑墓、1座石棺墓、17座瓮棺葬、1座圆坑墓,出土了大量炭化谷物,初步鉴定是粳稻。永仁菜园子遗址发现7座房基、39座石棺墓,永仁维的发现了规模空前的60座石棺墓。

洱海地区包括洱海及其周围地区。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宾川白羊村遗址。白羊村遗址发现11座房址、14个火塘、18座窖穴和34座墓葬。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陶器多为手制,部分使用慢轮,夹砂褐陶居多,部分为灰陶和红陶,纹饰有划纹、绳纹、印纹等。

发现的石器有斧、锛、凿、刀、镞、网附、印模等,其中的石刀呈半月形,较具特色。此外还发现了少量的镞、凿、锥、针等骨器。

澜沧江中游地区包括澜沧江中游两岸及周边的云县、景东、龙陵景谷、普洱等地。出土的石器有双肩斧、双肩石锛、靴形器、钺形器、箭镞和网坠等,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等。

此外,在滇东南地区的麻栗坡小河洞遗址出土了以灰褐陶为主,有部分红陶和石斧、石锛、石刀的新石器文化。在滇西北的维西戈登村遗址和兰坪玉水坪遗址中发现了一些磨制石器、陶器、骨饰品等。

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已组成较大的村落。元谋大墩子、永仁菜园子等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完整房基,证明当时人类已经能够建造木结构房屋,房屋结构多为长方形地面木构建筑。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已知道种植稻谷。元谋大墩子、滇池周围、宾川白羊村、宣威尖角洞等很多遗址中,都发现了稻谷或炭化稻谷。2003年,对位于滇东北昭通盆地边上的贵州中水鸡公山遗址中的炭化稻谷种子,通过世界上最先进的浮选法测定,距今已有3500年以上,表明稻作已成为当时人类重要经济活动。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的渔猎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滇池地区和洱海地区的新石器遗址中,出现的大量捕鱼石网坠和狩猎石箭镞,证明渔猎已成为当时人类主要的生活方式。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已经掌握纺织技术。元谋大墩子、宾川白羊村、滇池周围、宣威尖角洞等遗址中,发现的陶制或石制纺轮和骨针,说明当时人类已初步知道利用植物纤维缝织衣服。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已产生最早的灵魂观念。在元谋大墩子、永仁菜园子和维的等遗址中,发现了瓮棺、石棺葬和竖穴土坑墓等不同的葬俗。特别是大墩子遗址中,出现了成人葬在土坑中,夭亡的儿童葬在大陶器中,陶器壁钻有小孔等特殊的葬俗,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出现了灵魂观念,陶器壁的小孔可能是为了使夭折孩子的“灵魂”能够从这里自由进出。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已具有了一定的人体装饰和审美观念。人体装饰部位有头部、颈部、胸部和足部,装饰品有骨筱、石珠、石镯、石环、骨镯和牙饰等。制作的陶器上出现了纹饰和造型图案,陶器纹饰以几何纹和植物纹饰为主,同时出现了少量的动物图案。值得一提的是鲁甸马厂遗址中出土的“黑陶勺形器”,形状酷似葫芦,创意独特,元谋大墩子遗址出土的“鸡形陶壶”,构思精巧,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下面我们来介绍,各地经济文化联系。

云南与祖国各地的交流联系,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大墩子遗址中发现的房屋建筑方式、永仁菜园子中的圆形半地穴式房屋建筑形式、元谋大墩子中处理夭亡儿童的瓮棺葬习俗等,都相同于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建筑风格和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中流行的葬俗。

洱海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片上的断线压纹饰,很多与中原地区基本相同,双孔半月形石刀也与中原地区石刀相类似。滇池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常见的有肩石斧、楚雄地区出土的有肩石斧和有肩有段石锛等,与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基本一致。

金沙江中游元谋大墩子出土的陶器和石器,与隔江相望的长江上游重要遗址西昌礼州遗址具有很多共同之处,特别是石器以磨制为主,圆角梯形、长条形石斧和石锛,柳叶形石镞等器物,犹如出自一人之手,有人把这种共同的文化现象称为“大墩子——礼州类型”。

从中可以看到,早在5000—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云南先民与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已经有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联系。

最后,我们来看看重要的原始崖画艺术。

新石器时期人类已出现灵魂观念,当时的人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原始崖画艺术。崖画反映的内容多与原始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密切有关。彝族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崖画分布广泛,内容丰富,集中分布在南盘江两岸。

石林崖画集中分布在距石林彝族自治县城约15千米的小石林中。画面高约3米,宽约2米,可辨图像30余种,有人、兽、星、月等图像,内容多与原始宗教有关。

老虎山崖画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上价格村的岩壁上。崖画用棕红色矿物配制颜料绘成,上绘有人、羊、鸟、猴、箭、文字等符号。其中有文字14个,与传统彝文相同的有4个。崖画反映了先民的祭祀猎神场面。

红石岩崖画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高甸村西南石岩上。崖画分左、中、右三部分,左边见葫芦形铜鼓2个,中部见几个人形,右面为箭头。崖画可能表现的是原始先民祭祀岩神的内容。

金子洞坡崖画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金子洞坡。其中有一组图像的中心绘有带光芒的太阳,边上围绕的6个圆圈表示星辰。另一组图像由20多个圆圈连成一个穹隆状圆形,下面绘有6个做舞蹈状的人物。崖画表现了原始先民对日月星辰的崇拜。

狮子山崖画位于丘北县彩云洞岩壁上,用赭红颜料绘制而成。现可辨认的图像有3个,为 “人形鸟”状,人类、躯干、四肢用线条表示,两只手臂上各绘两组羽毛纹饰,头部画冠状羽毛,纹饰不对称,上下翻卷,表现“鸟人”在空中回旋翻飞的动态感。

朋友们,《中国云南彝族》专栏第三大部分的内容“考古实证”,到这一集就全部讲述完了。从下一集开始,我们将展示彝族的辉煌历史。

感谢您的持续关注,下期见!

文 图 来源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云南彝族》

音频 文旅头条新闻网

编辑 沈梦玲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