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集里,我们讲完了彝族地区的考古实证部分的内容;从这一集起,我们开启彝族辉煌历史的篇章,陆续系统介绍彝族的辉煌历史。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人类辉煌文明史,是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的。彝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彝族与各民族一道,携手并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先秦汉时期的彝族
一是,西南第一个氏族部落政权古莽国
古莽国是商周时期在我国西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氏族部落政权。
大约公元前13世纪,在今天澜沧江两岸的景东彝族自治县、云县及怒江沿岸一带,居住着一个主要从事游牧生活的土著部落。约公元前12世纪,这个土著部落中的一部分进入洱海地区,与洱海地区的土著部落融合,并以洱海为中心,建立了西南历史上第一个氏族部落政权——古莽国。
研究成果证明,古莽部落与昆明部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秦汉时期的昆明族群为古莽部落的后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古莽国分化,分为众多的部族,活动在今天滇西、滇中一带的古莽部落后裔,演变发展成为昆明族群,昆明族群的曲头、木耳、环铁、裹结等风俗习惯,一直为后来的彝族所承袭。商周时期的古莽国是以彝族为主体建立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
二是,笃慕与彝族六祖分支
现流传在滇、川、黔等各地彝区的彝文古籍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的西周、春秋时期,彝族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件,兴起于今昭通一带的彝族共祖笃慕,曾在家乡落宜山举行六祖分支大典。
笃慕娶了三个妻子,长房尼以咪哺,生下慕雅切和慕雅考两个儿子;次房能以咪冬,也生下慕雅热和慕雅卧两个儿子,三房明以武吐,同样生下慕克克和慕齐齐两个儿子。笃慕的六个儿子在以后与其他部落的融合过程中,依次形成了武、乍、糯、恒、布、默六大支系,俗称彝族六祖。
笃慕举行六祖分支大典以后,长房之子慕雅切(武部)和慕雅考(乍部)迁往滇中,向滇南方向发展,今天滇南的很多彝族支系是武部和乍部的后裔。
次房之子慕雅热(糯部)和慕雅卧(恒部)两部向北拓展,后来又向四川凉山方向发展,成为凉山彝族的祖先。到20世纪50年代,凉山彝族保存完整的父子连名谱系还可上推到笃慕。
三房之子慕克克(布部)和慕齐齐(默部),向云、贵金沙江两岸发展,成为今天贵州、云南交界地区彝族的祖先。
分布在今昭通、东川、会泽、威宁及武定、禄劝等地大部分彝族属于糯部和恒部后裔;镇雄为默部后裔,向贵州方向发展的默部后裔,形成了今天贵州境内的彝族。
笃慕举行六祖分支后,六个儿子分别迁往各地,发展成为今天的滇、川、黔、桂各地彝族,笃慕也因此被视为各地彝族的共同祖先。
今有研究者认为,笃慕是汉文献中记载的杜宇、仲牟由、隆慕、祝明等,曾在今天的四川宜宾建立强大的部落联盟政权——古蜀国,被各部落共推为帝,国人尊称为望帝。
笃慕称帝后,大力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经济,发展手工业,促进了蜀地农业、经济、手工业的快速发展。笃慕古蜀政权被鳖灵夺取后,回到家乡洛宜山,便举行了彝族历史上著名的六祖分支大典。
彝文典籍记载,六祖分支的地点在滇东北的洛宜山,也称洛尼山、洛宜白、罗业白。大多彝族认为,洛宜山应在昭通、东川、会泽、禄劝一带。
三是,万家坝早期青铜文明
我们通常所说的青铜包含铜、锡、铝、锌等多种元素,主要成分为铜、锡合金,由于这种合金长期被掩埋在地下,氧化后表面生成一层绿绣或青锈,人们通常把它称为青铜。
云南青铜文化大约开始于商代,结束于东汉时期,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为青铜文化鼎盛繁荣时期。万家坝青铜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云南早期青铜文明的代表。
1974年,在滇中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城东南3.5千米处的万家坝,首次发现了大量古墓群,在1975年——1976年的几次考古发掘中,一共清理长方形竖穴土坑墓79座,大型墓13座,小型墓66座,出土了随葬品1245件,其中有青铜器1002件。
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矛、戈、剑、镞、臂甲、盾饰等兵器647件;有铜锄、斧、凿、锥等生产工具150件;有铜鼓、羊角钮编钟、铜铃等乐器31件。出土的铜鼓被命名为万家坝型铜鼓,是迄今已知最早的铜鼓;出土的羊角钮编钟,通过音律测定表明已含有6声或7声音阶因素。另外,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还出土了一组编钟,共有6枚,是目前云南发现的最大的一组编钟,年代为战国时期。
万家坝古墓群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为全国罕见。万家坝青铜文化属早期青铜文化类型,所处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万家坝青铜文化表明,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云南滇中地区已具有了相当高的青铜文明,反映了当时的楚雄彝族地区已建立了奴隶制政权,已迈入奴隶制社会。
万家坝古墓群的主体民族,有人认为是先秦时期的“昆明人”,有人认为是与之同姓相扶的“靡莫”之属。不论是“昆明人”还是“靡莫”之属,都是今彝语支民族的先民,是春秋战国时期彝族支先民创造的万家坝青铜文明。
四是,世界铜鼓之乡——滇中楚雄
顾名思义,铜鼓是用铜铸造而成。到目前为止,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的万家坝、牟定、禄丰、姚安等地先后出土了10面早期类型铜鼓,其中万家坝古墓群中出土了5面铜鼓。
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发现的铜鼓,器身似釜,处于釜、鼓分工不十分明确的阶段。万家坝等地铜鼓制作粗糙,型制古拙,经过测定年代在春秋早期至战国末期,为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鼓。
中外考古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铜鼓最早产生于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在楚雄地区产生后很快传播到周边地区。往东传播后在滇池地区发展成为精纹饰精美的石寨山型铜鼓;往南和东南方向传播,在文山产生了开化鼓、麻栗坡鼓;沿澜沧江、元江顺流而下,继续向东南亚各国传播;往北和东北方向传播后在滇东北曲靖珠街八塔台出土了承先启后的铜鼓;在四川会理、贵州赫章产生了石寨山型铜鼓。
楚雄万家坝型铜鼓是中国乃至世界铜鼓产生的源头和中心,楚雄因此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铜鼓之乡。创造这一古老青铜文明的主体民族是现今彝语支民族的先民“昆明人”或“靡莫”之属。
本集第六集我们介绍了彝族辉煌历史中的先秦汉时期的彝族;下一集我们将会了解到秦汉时期的彝族。好,我们期待您的参与,不见不散!
文 图 来源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云南彝族》
音频 文旅头条新闻网
编辑 沈梦玲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