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双柏县委宣传部、双柏县文化和旅游局、云南报业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云南就爱去旅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策划并执行的“中国·双柏2022云上虎文化节”在双柏成功举办。记者就双柏虎文化的保护传承问题采访了老虎笙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家点、双柏彝族老虎笙传承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毕正良、双柏民族文化学者苏迎华,了解他们与双柏虎文化保护传承的故事,进一步探寻双柏虎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
杨家点:“三笙”进校园 让非遗生生不息
双柏县查姆湖景区的虎山广场上,杨家点身披由毡子捆扎成的虎皮跳着老虎笙,他跳的“老虎耙田”“老虎播种”“老虎栽秧”等舞蹈动作,认真娴熟、动感十足。
“我来自法脿镇麦地冲老虎笙发源地,1987年跟祖父、父亲开始学习跳老虎笙,到现在有四十多年了。2012年5月,我被评为老虎笙省级非遗传承人。2018年5月,我又被评为老虎笙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家点说,“我们村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接老虎’,正月十五‘送老虎’,都要跳老虎笙。传说,是老虎教会了我们的先人犁地、耙田、栽秧、薅秧、收割等一套种水稻的技术,为了让村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先人们模仿着老虎劳作的动作跳笙,跳笙就是跳舞,形成了‘老虎笙’。”
“现在,我们一直在传承着老虎笙,我们希望把我们的老虎笙继续发扬光大。我每年带一个徒弟,大概带了三十多个。只要是想学,我都教他们。除了在村子里传承老虎笙,还把老虎笙带到了校园。在学校开展‘三笙’进校园活动,他们很喜欢,在课间操的时候就跳‘三笙’。”
毕正良:创作文艺精品 使“三笙”文化走向世界
每年的“中国·双柏虎文化节”,都有一个人忙前忙后,他既要组织排练,也要亲自参加演出。他就是双柏文化名人、双柏彝族老虎笙传承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毕正良。
毕正良告诉记者:“双柏彝族老虎笙传承演艺有限公司是2012年5月在全国文艺院团积极参与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由原来的双柏民族艺术团改制成立的。同时,公司与县文联一起,组织成立了毕摩协会、法脿小麦地冲老虎笙协会、安龙堡乡原生态民族文化民间传承协会,大家团结一致、取长补短,共同致力于双柏民族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提升创作。公司和民间艺人共同创作演出的《祭虎》《跳火神》《查姆》,曾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交流展演,先后荣获韩国第四届国际傩文化研究杰出贡献奖、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表演金奖。《老虎笙》荣获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搭火把》荣获第十一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竞技类一等奖。”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毕正良说:“在非遗保护方面,双柏是第一个提出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传承人的县份。政府对我们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大,大力支持我们传承人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坚持深挖本土民族文化,大兴创作、大抓精品,积极创作脍炙人口、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走出了一条既锻炼艺人、提升文艺水平,又传承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道路。这让我们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通过文艺精品走向了世界。”
苏迎华:政府重视非遗保护 多举措促进文化传承
苏迎华是双柏民族文化研究学者,多年来,他专门从事双柏民族文化研究,见证了双柏非遗保护的工作。
苏迎华说:“双柏县历来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在2010年时就制定了非物质遗产传承人考核管理办法,2019年又对考核管理办法进行重新修订。落实了县级传承人每人每年2400元的传承经费,并把传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每一年的年底,通过考核后,把传承经费发放给我们的传承人。此外,双柏县文化馆有计划地培养并向上报送传承人,建立了非遗传承人的国家、省、州、县四级传承人名录体系,阶梯式地保护、传承双柏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在谈到“三笙”文化保护传承问题时,苏迎华说:“我们积极向国家、省、州争取老虎笙保护传承利用的设施建设项目,现在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县里还筹措资金,建设了双柏彝族老虎笙传承演艺有限公司的排练场地,目前正在建设查姆文化展示中心。此外,我们在各个村还建设了传习所,通过传习所积极带动周围的村民参与传承。同时,积极打造中国·双柏虎文化节等传统节庆,让我们的民族文化通过节庆这个平台,进行对外宣传和展示。同时,也让全县群众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本地方的民族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航 文刘珈彤、杨雷、邓斌、张楠 图责编 童文文审核 刘珈彤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