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集我们进入彝族文化第五大方面《历法科技》的介绍。先来认识彝族人民创作的科学缜密的天文历法。
从彝文典籍《宇宙人文论》《西南彝志·天地进化论》等可以看出,彝族认知天文地理的历史比较久远。在对天体宇宙的观察、思考和日积月累中,彝族创造了悠远古老、内容丰富而独具民族特色的天文历法。
先说说彝族对天象的观测与利用。
太阳是许多民族崇拜和祭祀的对象,是人类以肉眼就能看到的宇宙恒星中最大最耀眼的神物。彝族不但能以太阳的出入方位来识别方向,测定季节,还能以太阳在一天中的运动跨度来划分时辰。
彝族称东方为“布都”(意为太阳出来的地方),称西方为“布吉”(意为太阳沉落的地方);民间习惯上把一天分为鸡鸣时、日出时、出牧时、日中时、日偏西时、牧归时、日落时、入睡时、北斗当中时、北斗西斜时等10个时段。
这些时段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以太阳的运动跨度来确定。在测定季节时,他们利用山头或山凹等地表上一些相对固定的自然标志物作为参照物,以参照物来观测太阳出入方位的变化规律,经长期的观测积累来测定和掌握寒暑时节的交替变化时间。
太阳出入最偏南时为冬至,最偏北时为夏至。同时,彝族先民在长期的观测实践中,对月亮、二十八星宿等星球和星座,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也日积月累了一些具有民族性的天文知识,从而为民族历法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历法是为了适应公众生活、宗教仪式以及历史或科学的需要而把日子进行组合的一种方式。世界现行历法有三种,即阴历、阳历和阴阳历。彝族在经历了使用物侯历的长期历史阶段后,创造发明了举世闻名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和十二月历。
让我们了解一下彝族创造发明的享誉世界的十月太阳历。
彝族十月太阳历,简称十月历。将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恒定为36天,无大小月之分。另有5天不计在月内,单独核算为过年日,并且每隔3年,即到第四个年岁时,多安排1天为闰日,增加到过年日当中。
因此,十月太阳历的平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照此方法计算安排,十月太阳历每年平均为365.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基本等同,历算结果比较科学准确。
十月历以土、铜、水、木、火5种元素的前后顺序,分别排配公母来纪月,一月为土公月,二月为土母月,三月为铜公月,四月为铜母月……单月为公,双月为母,以此类推,共10个月;同时使用十二生肖轮回纪日,三个属相周为一个月计36天,三十个属相周为一年。十月历的纪月纪日方法,既方便记忆和使用,还便于推算。
十月历的产生年代久远,使用范围广,时间长。滇、川、黔、桂、渝等五省区(市)的彝族都有使用此历法的记忆,有的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有的至今依然在民间继续留存使用着。彝族十月太阳历是世界文明史上优秀文化的典型。
彝族还有举世闻名的十八月历。
彝族十八月历是一种具自然历性质的太阳历。这种历法把一年按18个月计算,每个月恒定为20天,另加5天“祭祀日”,全年共365天。各月的名称依次是:风吹月、鸟鸣月、萌芽月、开花月、结果月、天干月、虫出月、雨水月、生草月、鸟窝月、河涨月、虫鸣月、天晴月、无虫月、草枯月、叶落月、霜临月、过年月。
这种历法没有大、小月之分,亦无平年、闰年之别,年岁的历算结果与现代科学测定结果相比较,不甚准确精密,但对指导和安排彝族先民的畜牧、农耕等生产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十八月历法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历很相似,主要流行使用在楚雄彝区。
历法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是自创的十月历,还是发明的十八月历,都闪耀着彝族智慧的光芒,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在彝族的科技创造中,医药科技博大精深。
彝族居住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不乏治病的药物。在与各种疾病的长期斗争中,人们常以口尝身试的方法来鉴别、认识和积累药物的种类与属性,并在反复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获得了一些治愈病人的有效技术经验,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彝族医疗知识体系,成为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是彝族医药发展的基础,彝族使用的药物数量达上千种,范围广泛,包括有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等,其中以植物药和动物药的运用较为广泛。在使用药物治病时,以单方为主,复方较少。以“伊斯”(贝母)止咳、猴骨治肺病、蛇胆消瘤、熊胆治肿块、野猪肾通尿结石、麝香治蛇伤、熊胆治牙痛、紫花地丁止血、接骨丹治骨折、盐水消炎伤口、蚯蚓外敷活血消肿,等等,都是彝族民间有效对症下药的典型例子。
彝族有自己独创的古老彝文,他们用彝文著成了许多医药专著和包含医药知识在内的其他文献古籍。如《医算书》《勒俄特依》《双柏彝医书》《献药经》《寻药经》《元阳彝医书》《选药治病书》《聂苏诺期》《齐书苏》《老五斗彝医书》等。有些书中所记载的一些彝族药物种类和治病方法,还被《名医别录》《滇南本草》等汉医名著转录收载。
好,本集就到这儿,在下集,我们重点介绍几个彝族医药科技的实例,以及重要的科技亮点。下期见!
文/图 来源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云南彝族》
音频 文旅头条新闻网
编辑 王楚云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