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从方言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风貌和当地人的精神文化风貌。让我们跟着方言游昆明,从那些耳熟能详的方言中,走进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领略春城的无穷魅力。
我家昆明是春城
据张映庚先生的《昆明方言的文化内涵》一书记述,昆明的名称有很多,有苴兰、谷昌、拓东、鄯阐、中庆、鸭池、昆明、春城等。其中,“春城”是昆明的雅称。
据目前能见到的地方史料,“春城”这一雅称始于清初,清初昆明诗人王思训的《野园歌》首联最先用“春城”誉称昆明:“浮云渺忽春城隈,乐游谁拟姑苏台?”新中国成立后,“春城”逐渐成为昆明的代称,乃至于专称。随着昆明的发展,“春城”之名远播海内外。
张映庚先生指出,昆明方言与普通话有较强的一致性。总体来看,昆明方言给其他汉语方言区的人们以“不难听懂”的印象,昆明方言语音沉缓松弛、舒缓柔和。
他认为这和昆明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关系。昆明位于北半球暖温带的云贵高原中心,滨临滇池,平野开阔,冈峦环绕,川泽渟浤,沟渎通流,田野广衍,夏无酷暑,冬不严寒,四时之气,和平如一。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的人们生活和美富足。因此,昆明民风淳朴、民性纯良,昆明方言语音沉缓松弛、舒缓柔和,方言词汇丰富多彩、古拙朴实、雅达纯净。
季羡林先生在《春城忆广田》一文中写道:“我相信,从一个人的方言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的性格来。昆明的方言的声调透露出什么样的性格来呢?透露的是:淳朴、正直、热情、忠厚。当我第一次到昆明来的时候,从本地人说话的声调中,我就得了这样一个印象。以后我多次到过昆明,同本地人接触越来越多,就充分证实了我的印象。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越来越证明我的看法颇有一些道理。”
我家昆明有玩常、有吃常
东寺街,西寺巷,茅司拐拐小楼上。
东寺、西寺指的是唐代南诏国在拓东城修建的觉照、慧光二寺,寺中建有二塔,东西对峙。如今觉照、慧光二寺已不复存在,东西二塔至今仍伫立在昆明城内。东西寺塔与大理崇圣寺三塔、西安小雁塔造型相似,壮丽巍峨,是昆明的南诏建筑遗存。
海菜花白菜花,是爱洗澡呢小娃娃。清清呢水不带泥来不带沙,滇池到处都是海菜呢家。
海菜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植物,对水质要求极其挑剔,被誉为“水质试金石”。每年5至10月是它的花期,海菜花花瓣玉白、花蕊鹅黄,盛开时仙气十足。海菜花不仅好看,还好吃,它的叶、梗、花、果实都能食用。
以前,昆明滇池到处都是海菜。近年来,通过对滇池的治理和保护,滇池的部分区域再次出现海菜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滇池会重现到处都是海菜的美景。
年年有个三月呀三,三月呀三。我两个兄弟耍西山,耍西呀山。(《耍山调》)
滇池西岸,群山连绵。西山睡美人形似美丽的少女仰卧在滇池湖畔,青丝垂海。这里森林茂密、林木葱茏,同时又有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聂耳墓等众多名胜古迹。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天,昆明的各族群众身着盛装,成群结队奔向西山,唱山歌、对调子、崴花灯,热闹非凡。如今,“三月三,耍西山”的传统习俗,已成为昆明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开在黑龙潭,昙花开在昙华寺,菊花开在菊花村,莲花开在莲花池。梁家呢河,王家呢桥,潘家呢湾,苏家呢村,张家呢庙,严家呢地。
这是一首地名歌,每一句是一个地名。其中,黑龙潭有三绝,唐梅、宋柏、明茶。这里梅花众多,是昆明人的赏梅地。昙华寺因寺内有一棵优昙树而得名,优昙树即云南山玉兰,树龄300多年。昙华寺历来以花木繁艳著称,除了山玉兰,园内还有牡丹、木瓜、垂丝海堂等名花佳木,也是昆明人喜爱的赏花地之一。莲花池在商山山麓下,周边林木参天,一池莲花花红叶碧,美不胜收。这里曾有陈圆圆的梳妆台、永历帝陵等历史遗迹,自然风景与人文古迹并存。
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街前卖?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长海中间,米线长长街前卖嘛。(《猜调》)
米线是一种以大米为原料,加工成线状的食品。一天三顿饭吃米线,昆明人都不嫌腻,因为米线做法多样。因“帽子”众多而品类众多,有脆哨、叶子、鳝鱼、焖鸡、肉丁、肠旺、豆花等,荤素搭配、丰俭由人,可凉拌、可热煮,丰盛的如过桥米线。因此,米线是最受昆明人喜爱的大众美食。
三天不吃米线饵块,浑身上下干滋干怪。
云南十八怪,其中有一怪就是“粑粑叫做饵块”。饵块是将大米煮熟后舂成糊状,再压成圆筒状的米制食品。昆明人喜欢切成丝或薄片煮着吃、炒着吃、蒸着吃、烤着吃和卤着吃。其中,炒着吃最有名的是“大救驾”,烤着吃最受欢迎的是烧饵块。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匹马到处逛,吉庆祥,南来盛,福林堂,张学成,宝翰轩,福华园,人人爱……
昆明近日楼历史悠久,明朝沐英镇守云南时扩建昆明城,古城南门叫“崇正门”,城楼高阔、壮丽巍峨。清朝时,改名“近日楼”,老昆明人认为这里是最靠近太阳的地方。
明清两代,近日楼一带均是昆明的主要商业中心,要到吉庆祥、南来盛、福林堂等昆明老字号购物需要从近日楼进城。今天,这些老字号大多还在经营。吉庆祥以糕点出名,南来盛是西点铺子,福林堂是中药铺,张学成是毛笔庄,宝翰轩的手工装裱字画技艺最受西南联大教授们的称赞,福华园的过桥米线也深受老昆明市民的欢迎。
昆明人用独具特色的方言词汇、舒缓柔和的语音语调、生动有趣的民歌童谣传达着自己的心声——我家昆明是春城,昆明有玩常、有吃常,欢迎您的到来。
张敏、李文女 策划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航 文
张楠 海报
童浩 配音
孙兵、邓斌、张永强、姚智慧 、江蕊先、何雨珍、孙思漫、李航、云报客户端、昆明文旅微信公众号 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