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颜色不一的布匹长长悬挂房梁之上,地上老中青三代人手拿梭子不停地穿梭在丝线之间,“咔咔……”木板将线紧实地压在一起,在砍刀和穿线的重复动作下,一块完整的砍刀布就这么诞生了。三代人,三条布,“砍刀布”的故事要从基诺族说起。
“砍刀布”是基诺族至今还保留着的独有的织布方法,也是基诺族特有的手织面料,将线固定好后利用一根木梭在线与线之间来回穿行,每穿一梭就用砍刀式的木板将纬线打紧,于是就有了“砍刀布”一说。
拴在腰上的砍刀布是生活 变化的颜色是更多的可能性
三人并排坐,“咔咔咔”的织布声自然、和谐,长长的布匹拉至房梁,均匀的分布在每个人的织布机前,三人一边聊天,一边织布的情景格外温馨,仿佛织出的是天上的彩霞,雨后划过的彩虹。其实,以前织布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舒适,这台壮观的织布机也是基诺族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的智慧结晶。
(李舒琪 摄)
景洪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诺族传统织锦技艺传承人木丹丹一边织布一边讲述着以前“砍刀布”故事,“外婆那一代,因为家中孩子多,家里也不富裕,就需要白天干活,晚上纺线织布。所以之前织布时妇女们都是席地而坐,将线的一头拴在腰上,另一头绑在对面的两根木棒上,制出一个简易的织布腰机进行纺织。但中途要去做饭或者上卫生间就需要把布拿下来,之后又重新拴上,再加上以前织的布比现在还长,就使得重复穿、脱的过程费时又麻烦。”
三代人有三种想法,编织出的是三种不同色彩。外婆身上的黑、红、白、绿等颜色,质朴、简洁,是外婆对上一代技艺的传承,时代的记忆;妈妈身上的黑、白、粉、紫,活泼、明朗,是生活给予的热情;木丹丹身上的粉、蓝、黄等颜色,时尚、清新,是现在年轻人喜爱的色彩。从一开始用现成的棉线到利用植物染色,让“砍刀布”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说织布是一个不断反复的动作,那染色就像是变魔术一般,有着千万种的可能性,让人期待、好奇又使人着迷。染布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流程。” 木丹丹说道。对于她们来说,砍刀布的编织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
因为喜爱所以热爱 在传承和创新中迎来“春天”
14岁时,木丹丹经过从小的耳濡目染和家人手把手的指导,她喜欢上了织布,她着迷于染色时的千变万化,喜欢将棉线变成布匹再制成衣服、装饰的过程。她说:“织砍刀布是一个及其需要耐心和耗时的过程,在熟悉过程之后,每一天要做的就是不断的重复,有时你忙碌一天,可能连一米都织不出来。”但这样的重复并没有让她知难而退,而是自始至终热爱着“砍刀布”的编织。
(江蕊先 摄)
除了编织“砍刀布”,农忙时木丹丹也需要放下手中的线去干其他的活,但她依旧会用空闲时间将织布进行下去。去年,木丹丹就制作出100多个小饰品,90多件衣服,受到不少游客的喜爱,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她更坚信了,改良必不可少,创新才会让“砍刀布”继续传承和发展。太过于传统的基诺服饰对于在外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是不太适合的。但经过改良,独一无二的样式和颜色,现代与民族元素的混搭,却收到了不少游客的好评。“现在的我也在不断的学习和创新,并将我会的技术继续的传承给喜欢织布和想要学习的人,我的徒弟们也还在进步,现在的我也在等待一个‘收获’的季节。”
(江蕊先 摄)
每个基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砍刀布”,随着时代的变迁,砍刀布制作也被一代代人传承和创新,从拴在腰上到解放双手、从古老传统到被更多人接受和穿着,“砍刀布”在西双版纳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被再次传承和创新着。
(江蕊先 摄)
文旅头条融媒体中心 李舒琪 文
江蕊先 李舒琪 图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