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理】“天宫课堂”在航天飞船上展示的扎染究竟有何魅力?


3月23日,“天宫课堂”再次开课,神舟十三号乘组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太空教师”相互配合,为大家带来了一次生动有趣的太空授课,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天宫课堂”还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扎染”展示,将这项宝贵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带出中国,飞出地球,飞向太空。

扎染作品以板蓝根为染料,做出的成品颜色纯净,以蓝白为主,像极了蓝天白云,有一种自然清新之美,且扎染多为纯手工制作,每幅作品均有其独一无二的美。而云南省大理州白族聚居区的扎染历史源远流长,极具代表性。

历史悠久 名扬四方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纺织染色工艺之一。据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宋代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中的人物服饰研究证明,早在一千多年前,大理地区的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术。到了盛唐时期,扎染已成为白族地区的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作为贡品向唐王朝进献。

据了解,唐贞元十六年(800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的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制成。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到了民国时期,大理的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而著称的周城、喜洲等地,成为名扬四方的扎染中心。

传承不断 焕发生机

扎染一直是大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白族扎染受到广泛认可。2006年5月,白族扎染技艺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各级政府先后公布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张仕绅(已故)、段银开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段银开)

2015年,由段银开、段树坤夫妇经营的璞真白族染坊被命名为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此前,他们耗费了约三十年时间,从民间收集整理了多种失传的白族扎染针法和近2000种扎染图谱,成立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2017年11月,大理市以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为驻站企业,建成文化部非遗司支持建设的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大理基地。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保护传承手段,白族扎染技艺的存续环境不断改善,传承人群队伍不断扩大,在融入现代生活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创加持 美观实用

今年冬季奥运会期间,吉祥物“冰墩墩”备受大家的喜爱与追崇,大理蓝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张翰敏,利用传统白族扎染技艺,创作了两块绣有“冰墩墩”的扎染方巾,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这不是扎染作品第一次冲破传统纹样的桎梏,事实上,扎染的非遗传承人群正共同发力,让扎染作品摆脱老旧标签,在更好地结合现代审美的同时,保留扎染的艺术特点,开发出更多款式新颖、功能实用的扎染文创产品。

比如璞真扎染博物馆设计的一款扎染丝巾。相比传统工艺中使用的棉布,真丝更加轻薄娇贵,扎染难度也更大,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着色,但是出来的成品也更加的惊艳。真丝扎染的质地更加轻盈飘逸,呈半透明淡蓝色,相比颜色更深的传统扎染成品,更加淡雅清新,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蓝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文创产品种类更为丰富:挂画、床上用品、围巾、小老虎摆件、书衣、散步包、服饰、笔记本、抽纸袋……涵盖了生活的多个方面。蓝白相间的扎染制品文艺气息十足,兼具观赏价值和实用性,还展现出大理淳朴的民族风情。

探索“非遗+” 文旅更融合

扎染是一项入门操作简单易学,但极难精通的非遗技艺,因此非常适合初次接触者的体验学习,事实上,“非遗+旅游”“非遗+研学”也是扎染传承人群的重要宣传渠道和经济来源。

据不完全统计,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达16万人次。人们来到这里,能同时进行参观展览、体验扎染技艺和购买扎染制品,“展产研学售”环环相扣,相关旅游商品的销售十分理想。同时,扎染产业的兴旺能够进一步吸引青年后继人才的加入,成为白族扎染传承的新鲜血液。

蓝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非遗+”的道路上有着更深的探索,除了在周城老院中可同时容纳140人体验店外,他们还同步在大理古城和喜洲古镇开设体验店,游客可以在任意一家店中购买到蓝续的扎染作品,还能体验扎染制作过程和进行更高端的私人定制,此外,还可以参加白族文化体验活动和村落导赏,体验研学之乐。

从古至今,扎染的“流行”虽有消沉,但从未断代,足以说明扎染跨越时空和时代审美的魅力,即使在时光的冲刷下,也从未淡去。如果你有时间,是否也愿意来大理体验一次扎染制作呢?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罗曼玉 文

璞真扎染博物馆 蓝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图

视频来源 央视新闻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