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非遗|非遗传承——留存传统 美丽乡村

春暖花开的3月,在丽江宁蒗,一年一度的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在普米族聚居村落新营盘乡牛窝子村民小组及拉伯乡庄子村民小组举行。仪式结束后,禁伐和狩猎,直至7月半。普米族谚语有“砍比自己矮的树,剁自己的脚(下代)”的说法,以乡规民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告诫人们自觉自省维护生态的和谐。

(朱远灵 摄)

“拈达则宣扬的是普米族的植树和生态保护传统

对于庄子村民熊正勇而言,今年的“拈达则”封山仪式意义更加不同。去年,拈达则封山仪式入选2021年云南省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名录,在熊正勇看来,拈达则宣扬的是普米族的植树和生态保护传统,入选国家级项目,能更有力地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保护和延续下去,也更有力量推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呵护美丽的绿色家园。

(熊英和熊正勇(右) 朱远灵 摄)

1944年,熊正勇出生在庄子村,在熊正勇的童年记忆里,拈达则封山仪式是普米族聚居村所有普米族人都要参与的重要活动。

每到春季,村子里都会举行拈达则仪式。拈达则的含义:“拈”为恒久,“达”为平安,“则”为栽种,即栽下永远平安之树。仪式历时三天,由普米族“韩规”(民间祭司)主持。人们在拈达山上竖立拈达树,祭祀、祈福。封山持续至农历7月半,除了放牧、采集荆棘树枝,严禁砍伐成材木(秋冬季节方可)以及狩猎,这些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经拈达则仪式进行强调,任何人都有权劝阻违规行为。

(朱远灵 摄)

据民俗学者研究,普米族从青海、甘肃往四川、云南迁徙,沿途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普米族认识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都要保护自然万物才得以生存,保护好自然万物,人类才能得以繁衍,这是拈达则习俗形成的原因。

在熊正勇看来,普米族敬重自然,这种敬重,体现在普米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仪式的举办“用一种隆重而正式的方式,要求村民保护自然,封山育林,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

十四载努力 希冀非遗传承 传统存续

上世纪60代后拈达则中断了十余年。熊正勇觉得很遗憾,后来仪式恢复后,又因为工作在外,没能常常参与。

2009年,熊正勇退休回家,他决定,把退休后的精力投入于庄子村的拈达则仪式举行和文化活动的延续上,唤醒人们保护自然,呵护绿水青山的意识。

除了在村子的山坡上竖起拈达树,每年他都会组织“韩规”主持仪式。“很多仪式的流程等我都不懂了,就认真走访当时还在世的一些老人和老‘韩规’请他们来解释,我还会认真记录下来,也根据他们口述的内容自己写了一些普米族文化方面的相关文章进行记录。”

经过14年的努力,现如今,熊正勇欣喜地看到,每年的仪式都有很多村民积极参与其中,对于仪式中约定的一些保护行为,村民也很自觉的遵守。同时,他也希望“能在村民中找到新的组织者,把仪式继续组织下去,让这么好的风俗得以传承。”

乡村留存文化 文化美丽乡村

走进庄子,千年古树焕发新叶,山岗青松年日粗壮,紧紧地把村庄包裹在绿色的怀抱中。

庄子村在历史上是忽必烈率军西向金沙江的必经之地,如今这里成为“元跨革囊”徒步旅游线路的一个休憩点,一些背包客的到来,让村民看到了乡村旅游的一些契机。

(朱远灵 摄)

庄子村所属的格瓦村委会主任熊英说:“我们也向村民告知了普米拈达则封山仪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让村民很振奋。民族文化被认可,被重视,更有力量推动文化保护的开展,也更能鼓励村民继续保护生态。我们也鼓励村民保护文化,大家都期盼,乡村旅游开展起来的时候,我们的乡村,有风景的同时也留存了文化。”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海莱阿芝 文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