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态摄影师杨学飞:拍鸟是保护野生动物的终极目的

一间不足十平米的书房,墙角从地面开始堆起一人多高的书籍和报纸,旁边几个干净整洁的背包,是杨学飞每次拍摄都要携带的器材。另一边整面墙的柜子里,装满了胶片和获奖证书,加上一台电脑一把椅子,再容不下其它东西。

而在这些书籍、胶片、获奖证书里,大抵都跟云南各种各样的鸟有关。这就是生态摄影师杨学飞的精神天地。

拥有鸟一样的灵气

见到杨学飞时,他刚刚从香格里拉拍摄回来,然而在他身上,丝毫看不出两天前野外拍摄的痕迹,角落里的摄影器材干净整洁,仿佛刚刚结束的拍摄,是在市中心的展厅一样。

“这是我的习惯,每次拍摄回来,再怎么疲惫,简单的休息之后,我都会第一时间收拾好拍摄器材,整理好拍摄的照片。”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下一次随时可能出发的拍摄。

▲杨学飞在野外拍摄

1971年5月,知青杨学飞从大城市上海来到云南西双版纳,从此,他扎根云南。因工作原因,1976年他开始接触摄影,退休后,摄影更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初到西双版纳,杨学飞感叹于当地的植被和生态,在一次拉木料的路程中,他见到了野生的孔雀,从那个时候起,对于自然和鸟类的热爱,在这个年轻人的心中悄然发芽。

“从学习摄影开始,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态和野生动物的拍摄。”杨学飞说,彼时,因拍摄器材局限,使用的是见鸟拍鸟这种随手拍的手法,尽管作品不尽如人意,但是一些胶片还是留到了现在。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巨松鼠

岁月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那些刊登着杨学飞作品的报刊早已泛黄,却也留下了他拍下的各种鸟类影像。

退休后,拍摄云南野生动物就成了杨学飞事业的起点,杨学飞给自己立下方向:专拍云南的野生动物,不畏路途艰难,不怕拍摄艰难,朝着目标前行,用心把拍摄野生动物当回事来做。

▲独立行走的小滇金丝猴

有一年,杨学飞在野外拍摄绿孔雀,天刚蒙蒙亮,躲在伪装棚里的他看到一只绿孔雀正大步流星的走来,雄赳赳气昂昂,一眨眼就走到了他的正前方,“我们中间有条河,我在河的这边,它在对面,水声哗啦哗啦的,快门声它听不见,我高速连拍一梭子,片子张张好。”这可把他高兴坏了。

正在激动的时候,另一边的一只雄孔雀开始对着雌孔雀“跳舞”,这是孔雀开屏的前兆,杨学飞一动不动,生怕相机移动造成的光影变化会影响到准备开屏的绿孔雀,“我当时都不敢相信,绿孔雀开屏的瞬间我拍到了。”要知道,想要拍到绿孔雀已经很难,拍到绿孔雀开屏更是难上加难。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鸟中之王绿孔雀

绿孔雀是百鸟之王,国家重点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拍摄到的人不太多,有关方面也缺乏高清晰的图像资料。杨学飞第一时间把拍摄的图片整理好后发给了当地的保护局,“虽然是我拍到的,但是我愿意资源共享,给他们立档存像。”

国内和省内主流媒体需要野生动物的图片,只要他有都及时分享,他希望这些图片能够帮助有关方面更好的研究野生动物,更好的宣传和保护野生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

“这些精灵都是自然界的,不是我个人的,我无非是借助现代的设备、器材有幸观察到,并拍了下来,所以我愿意分享。”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杨学飞想要把自己拍摄到的野生动物资料在更大的范围里共享。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凤头树燕

“拍鸟已经不在是一种业余爱好,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不能缺少的东西。”

精神层面的热爱,给杨学飞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云南省各地州市,不管哪里,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只要有珍贵的野生动物出现,“我马上开车就去了,哪怕晚上开车都去。”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西黑冠长臂猿

“有的鸟特别灵气,需要我们在天亮前神不知鬼不觉躲进伪装棚,天黑后才能离开,稍有声音一天白守。有的时候,守了一天鸟影没有见,快门没有按一次。”

曾经为了拍摄小犀鸟,杨学飞守了15天,每天天亮前背着沉重的包爬坡上山,天黑了下山,一上一下,汗水从鼻尖处垂直往下淌,全身没有一处是干的,天天如此,直到雏鸟飞出巢他才满意而归。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双角犀鸟

除了拍飞翔于山间的小鸟,杨学飞家靠墙而立的大大小小的相框也很引人注目,这些是他准备带给被拍摄对象的礼物,每次拍摄回来,他总会挑选一些照片冲洗装框,待下次去的时候带给村民朋友,与村民交朋友,向村民普及保护生态和野生动物的知识,这也是杨学飞在当地很受欢迎的原因。

保护野生动物是责任

“我曾见过有人射杀鸟类,遇到过兜售野味的村民,这对我们这些爱鸟人士来说是非常痛心的。”在杨学飞心中,每一种鸟都是精灵般的存在。

这份责任感,或许就是50多年前初到西双版纳时埋下的种子,如今长成了参天大树。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黑翅鸢

慢慢的,杨学飞意识到,拍摄更多的野生动物,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些野生动物,了解更多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知识,是当下更为迫切的事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态和环境,这些年真的好多了,去到全省各地都能感受到绿水青山。”杨学飞所见证的,是人们收起了猎枪,拿起了锄头,不但停止了猎杀,还开始保护生态和环境,村民们这种生产方式的变化是最令他开心的事情。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鹇

“我们拍摄的时候深有体会,云南这么好的天地,如果不注意……比如鸟类,只要有人伤害过它,它就不会来了,很有灵性的。”作为一个生态摄影师,杨学飞对于鸟类的习性非常熟悉。

提起鸟类的灵性,杨学飞侃侃而谈,丢给幼鸟一条活蛇让它独自搏斗的蛇雕,发现附近有人活动让幼鸟忍着饥饿几小时一动不动的苍鹰,他对鸟类充满了敬畏。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蛇雕

其实不止是对鸟类,通过一次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杨学飞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野外的一颗小草我都不会随便折断它,甚至一颗石头的位置都不会轻易去移动。”也正是这份感情,他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责任心越来越重。

去年底,香格里拉纳帕海自然保护区同时出现了五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杨学飞觉得这是罕见的现象。

他曾与同伴开玩笑,自从云南举办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之后,好鸟种出现多了,大理出现了黑脸琵鹭,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出现了黑头白鹮,昆明的东大河湿地公园来了青头潜鸭等等。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

“鸟种越来越好,鸟群越来越多,以前在纳帕海我只见过一只金雕,今年初至少看到了三只,白尾海雕、草原雕的只数也比以前多,说明我们的保护做得越来越好了。”杨学飞始终认为,野生动物同人类之间是有呼应的,只要伤害了它们,它们就会躲得远远的。“任何物种的生命体都是平等的,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野生动物,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生活因爱好而美好

那套放在角落里干净整洁的设备,20多公斤重,每一次出发,不管路途多远、多险,杨学飞都需要背着这套设备前往,“在海拔4000多米高的地方,一走起来就会喘,但你必须坚持。”

▲杨学飞身背20多公斤重的设备翻山越岭拍摄野生动物

“拍摄野生动物,常常比鸡起得早,比狗睡得晚,比马驮得重。”杨学飞说,他在零下16度的冰天雪地里拍摄黑颈鹤,在40多度的高温下拍摄栗喉蜂虎。蹲守中,他被野猪吓过,野蜂蜇过,蚂蟥吸过,毒蛇惊过,牛虻咬过,花蚊子叮过。

用杨学飞的话说,拍摄野生动物,不但比体力、智力,还要比耐力、意志力。

除了提前准备好拍摄器材外,杨学飞全身上下的装备也是有讲究的,鞋子要防滑抓地,衣服迷彩的且要轻便舒适,最重要的是出发之前对拍摄地和拍摄物种习性的了解,去哪拍,拍什么,怎么怕,他很舍得花时间去做功课。

▲杨学飞背着摄影包行走在丛林间

“虽然很累,但是一定会有成果,回过头来看,到现在9个多年头,还是成果颇丰,我从一个门外人,不懂野生动物,到现在逐步能够接近野生动物,都需要我不断学习、思索、认识。”即使已经拥有了一柜子放不下的荣誉证书,杨学飞依然保持着谦虚的态度,谈及最多的,还是学习。

他把自己一年的时间分为了三个部分,三分之一的时间拍片,三分之一的时间整理编辑资料,剩下的三分之一用来学习充电、和家人朋友相处。

“退休之后我是全年无休的,也没有周末,自己认定的事无怨无悔,花了不少时间精力和费用都是值得的。”杨学飞笑称。好在家里人对他的这个爱好非常支持,唯一能让老伴诟病的,就是他一个人的胶片和证书,长期占据了家里大部分的柜子。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菲氏叶猴

9年多来,他拍摄了云南野生动物10多万幅图片,其中野生鸟530多种。这些资料,他都精心的分类、整理,目前正在修编《云南珍稀野生鸟》一书。他说:“过两年跑不动了,就潜心做编辑工作,进一步宣传云南的野生动物,讲好云南故事,这也是我一个自然资源保护者应该做的事。”

杨学飞出版了《走近自然》、《神田.天梯》等6本书籍,较为系统的宣传云南的自然风光、人文等。这9年多,参加了北京、丽水等地大型摄影展6个,68幅图片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在国家和省内主流媒体发表文字6万多字,发表图片1200幅,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云南。

作为一名曾经的上海知青,杨学飞希望将9年多来拍摄到的野生动物图片无偿赠送给上海有关方面,通过这种公益性活动让家乡人特别是青少年能够看到物种资源极为丰富的云南。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

有一种情怀叫爱好和责任。爱好,只是一个简单的定义;持续的爱好,演绎为一种责任,需要激情和定力;背后支撑着的,是杨学飞对生活了50多年的云南最深切的爱。

来源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