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彝族人必看!原来他们是这样祭祀的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在民间也有踏青出游的习俗,在这一天,大家会选择,出门祭祖、登山临水、游览春光……那彝族同胞是如何祭祀呢?会选择在哪几天?由谁来祭祀?下面小楚就带你去看看!

老虎笙

老虎笙是双柏县彝族“倮倮”支系的一种祭祀性舞蹈,每年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将举行盛大的祭虎、接虎、跳虎、送虎活动。

跳老虎笙的队伍由18人组成,8人扮“老虎”,其余10人分别为山神、猫人、朵基(鬼魂)、和敲锣、打鼓的乐师。

跳老虎笙的人只能由朵西(神职人员)用算卦的方式选出,到正月初八这天,这8只“老虎”到村子里跳,每到一户人家,“老虎”们就为那户人家送上祝福,户主为表示感谢会拿出吃的东西作为酬谢。当地老百姓都深信这样可以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大锣笙

彝族视火为太阳,他们认为“火种”是祖灵变的,火能沟通神灵。所以在彝族的很多节日中,火都不可或缺。

大锣笙,每年从农历六月初一到六月二十三日晚,将举行祭神、请火神、祭火、跳笙、送火神等活动。

大锣笙是罗婺彝族部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祭祀兼娱乐的原始图腾舞蹈,包括拉绳子、解扣子、裹草帘、解铁链、割荞子、串花、狩猎等舞蹈,表演的都是彝族生产生活日常,场面庄严欢快。

只要锣声一响,必驱恶除邪,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每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楚雄彝族同胞均要杀牛祭祀,围火起舞,在锣声的引领下,从一锣跳到九锣,一来保佑人畜平安,二来纪念先祖,传承文化。

祭司毕摩

毕摩是彝族社会中的祭司,主持念经、祭祀、占卜等活动。毕摩,大多是世代相传,也有投师,投师者需拿一只鸡献给毕摩,鸡肉需师徒共同食之,之后成为毕摩。

毕摩进行宗教仪式,头戴似斗笠状的巫帽——“毕摩帽”,外包黑羊毛毡,帽顶置一圆柱。手拿法器,主要有羊皮鼓、签筒、经袋、神扇、神铃、绿茨、托器等。例如竹筒,彝语称“维圆”内装占卜所用的竹签。有的上方作虎口状,下方作龙尾形,有的一端为竹制,另一端为木制,上涂彩漆,刻有各种图纹,镶有白骨珠、白银片、珊瑚等饰品。每一种法器都有着特殊的使用形式和功能。因此,制作的方法和使用的技巧都各有特殊之处。

祭祖时,全家族或宗族男女老少聚集于家族或宗族祠堂,需要佩戴帽子,祭献过程中切忌碗、筷弄翻或严禁掉地上。在仪式开始前,男左女右分排向东西南北四方各拜三次,接着坐下来,听毕摩高声念诵《家谱》,要求族人收心静听,一旦念完,族人要毕恭毕敬地磕三个响头。

随后,在毕摩的指点下,按辈分大小,依次用左手各抓一把糯米饭,并捏成饭团慢慢嚼。据说,吃着糯米饭团,就不会忘记祖宗遗训,以后做事会头脑冷静,少做甚至不做后悔事。

马欣悦  整理自《生存与信仰---云南稻作文化之鬼神崇拜》和《彝山寻踪》 文

网络 图

责编 刘赛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