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丽江丨保护塔城陇巴村石板房 守护纳西族文化记忆

民族文化及地域习俗存在差异性,传统建筑也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不仅承载了民族精神和文化,也代表了更多的民族记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传统特色建筑的传承保护意识逐步淡化,导致一些传统特色建筑正在慢慢消失。因此需要根据世居民族的特点,了解传统建筑主要特点和保护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做好传统特色建筑保护传承工作,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作者走进塔城陇巴村探寻玉龙县唯一的大面积使用石材的传统特色建筑村落石板房保护的现状,并提出陇巴石板房传统特色建筑保护问题的相关建议,希望乡村留存文化,留住乡愁。

陇巴村委会地处塔城乡西边,距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距玉龙县县城158公里,地处玉龙县西部最边远的乡镇。村委会下辖11个村民小组,各村组以沟壑或山脊为界居住在河谷两侧或较缓的坡地,其中6—10村民小组居住相对集中,大约170户,为传统的纳西族聚居地。

这里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多彩纷呈,是玉龙县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之乡。这里的石板房特色民居不仅承载了世居民族的记忆和文化,还是宝贵的传统特色建筑遗产。村里70%住户依旧保留有1至2所独具传统特色建筑的石板房,甚至还有些院落完整使用石板盖房,具有极大的建筑特色和景观艺术。

近年来,由于新型农产业的兴起、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极速提升,加快了对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导致很多传统特色建筑数量在极速减少。

陇巴村石板房主要特色

建筑材料上,陇巴村石板房采用的建筑材料主要以木材、石材为主,梁、柱、楼板、椽条等采用木材,而房屋一层(或2-3米处)墙面和屋顶采用石条或石板,上部采用土坯或夯土砌成。石板的材质是沉积岩,其具有良好的剥离性,石质细腻,屋面使用的石板厚薄均匀,大约2厘米左右,使用寿命长,防风效果极佳,用于建房相对稳定。

从建筑形式与结构特点而言,陇巴村石板房在建筑结构方面主要采用木构架体系,与普通民居建筑相同,以石条作墙基,采用“工”字型叠压,墙体转角用较大的石条或较厚的片石加固;自然而无序,使用范围极为广泛。片石砌墙也是常应用的一种形式。屋面采用厚薄均匀且不规则的石板呈鳞状叠压铺开;每块石板都在适合的位置钻眼打孔,再用铁丝或铁钉固定在椽条上,解决了滑脱下坠的问题。

传统特色建筑的保护现状

居民保护传承意识受新兴建材视觉影响。具有传统特色的石板房在修建过程中,虽然是就地取材,但往往材料筹备成本高,时间长。石材采集地距村民居住地2至3公里左右,全靠人工搬运增加了运输成本;新兴建材如树脂瓦、磁瓦、小青瓦等美观大气,物美价廉,建设周期短。使得很多老百姓在新建房屋时选择了新的建筑材料,改变了传统的建筑习惯,动摇了传统特色建筑保护意识。

审美变化推进旧房改造。随着人们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对自己生活的环境也提出来越来越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对“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乡村建设”等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的推进落实,山区昔日的贫穷现象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使得他们更加向往宽敞明亮舒适的居住环境,因此很多村民对自己的住房进行了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使用的功能性和外观的整齐划一,而忽略了石板房原有的风格等问题,动摇了传统特色建筑文化的传承习惯。

石板房特色建筑存在的问题。首先由于石板的不规则使用,叠压之间存在一定的缝隙,雨季期间会出现少量雨水沿石缝渗漏的现象,影响椽条的使用寿命;其次所需石材的采集具有特殊性,并非随处可见,目前只有两处较为集中的石场材料可用,石板材运输及铺装要求特殊,成本过高;陇巴村居民恢复石板房传统建筑的经济压力过大。

加大宣传力度 做好规划保护传统

应加大保护传承的宣传力度。通过调查走访,据陇巴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当地部分居民还是比较认可石板房的特色建筑习俗,也有恢复石板房的意愿;为了能够得到更多村民的支持,并带领村民共同保护玉龙县唯一的传统特色建筑,村民委员会、当地政府部门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居民对石板房传统特色建筑的认识。

要做好规划保护工作。相关职能部门需要根据陇巴村的实际情况,做好保护规划工作;积极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石板叠压雨水渗漏、屋内观天的问题;同时,需要积极介入,制定相关政策,设立专项保护经费,解决居民恢复石板房传统特色建筑的资金压力,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下,完善保护措施,全面推进保护工作,提高保护效率,巩固成果。

在传统特色建筑保护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意愿,积极引导、提升居民对石板房传统特色的建筑文化保护认识。陇巴村石板房传统特色建筑不仅是纳西族的特色建筑文化,更是世居先民的智慧结晶。做好塔城陇巴石板房传统特色建筑保护传承工作,就是保护了纳西民族的特殊历史文化记忆,推动了少数民族的物质(非物质)传承保护,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来源 玉龙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张新泉

责编 杨奥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