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玩弥勒可邑村,“非遗+旅游”的N种打开方式你知道吗?

位于弥勒市西三镇的可邑村,有着370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歌舞《阿细跳月》和阿细创业史诗《阿细先基》的兴盛之地。目前,村内共有原住民268户765人,以彝族支系阿细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68%,民族文化底蕴浓厚。

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化,可邑村依托其丰富的非遗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探索“非遗+旅游”新模式,将“看非遗、研非遗、吃非遗、玩非遗、买非遗”更为具象地呈现于游客眼前,真正让非遗“活”了起来。

(黄妍菁 摄)

看非遗 让非遗文化“看得见”

走进可邑村,展示彝族阿细文化的墙画随处可见,常引得游客驻足欣赏。

(邓斌 摄)

据景区工作人员郭飞介绍,可邑村在开发中不搞大拆大建,以保留原有阿细民居特色为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将彝族阿细人的生产生活习俗通过墙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非遗文化“看得见”,同时有效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

带着孩子来此旅游的徐女士高兴地说:“本来是冲着可邑优美的自然风光来的,没想到还能近距离感受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孩子很喜欢看,我们对阿细文化的了解也更多了些。”

研非遗 活化传承阿细文化

为更好地传承阿细文化,可邑村建成可邑彝族博物馆、蚂蚁哨非遗传习馆,推出“非遗+研学游”体验项目,让游客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等,对彝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度了解、体验和学习,以此活化传承阿细文化。

在这里,游客可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手作,制作草鞋、竹制品和彝族乐器,学习吹奏笛子、叶子、唢呐、鼓、口哨,学习弹奏大三弦、小三弦等乐器,触摸到非遗背后的历史肌理。

(邓斌 摄)

吃非遗 留住舌尖上的阿细味道

到了可邑村,极具民族特色的彝家八大碗是不可错过的美食之一。当色、香、味俱全的菜品配上香甜的阿细包谷酒,那一口滋味实在令人难忘。

(彝家八大碗)

可邑村内开设的民族餐厅及特色农家乐,基本都能品尝到正宗的彝族八大碗、阿细包谷酒、阿细骨头参等特色美食。若有兴致,还可点上一曲《阿细酒歌》,感受彝族阿细人的热情好客。

玩非遗 亲身感受非遗魅力

与此同时,可邑村还将《阿细跳月》《阿细先基》《阿细霸王鞭》《阿细民间器乐》等国家级、州级非遗项目作为景区常驻展演歌舞节目融入到参观游览项目中,让游客在观看表演的同时也能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据景区文艺表演主持人卢春云介绍,热情洋溢的阿细跳月舞蹈表演每天都会在村中上演,他在介绍节目的同时,还会穿插介绍当地特色民俗文化。遇上对阿细跳月特别感兴趣的游客,他还会为游客仔细讲解,或带着他们到村中转转。

(陈保舜 摄)

买非遗 把非遗带回家

可邑村将非遗手工艺品开发成价廉物美、携带方便的特色旅游商品,如弥勒传统卤鸡、竹园红糖、阿细小三弦、阿细骨头参、核桃、蜂蜜等,让游客能把非遗带回家。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游客买了不想自己负重带回去,也可选择让商家邮寄的方式将非遗产品送回家。可邑村率先在全市创建淘宝村,建成了自己的农村淘宝网店,实现“电商+淘宝+民族特色旅游产品”的多方共赢发展模式。

可邑村走“非遗+旅游”融合发展路子,将非遗植入旅游发展,用旅游发展来提升和展现非遗魅力,这既保护传承了非遗项目,增加非遗传承人及村民的经济收入,又满足了游客多样化旅游需求,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迪 文

弥勒可邑小镇景区 图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李元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