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丨壮族制作彝族使用,打一物品

砚山县壮族弦子制作技艺,2013年10月列入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弦子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传统乐器,为什么却是壮族人会制作彝族弦子,历史已无法考究。据砚山县阿舍乡斗南村的制作艺人钱有发说:“因为相邻村寨的彝族多,比较喜欢跳弦子,我们就做给他们用。我们的老祖辈讲,村里做弦子的时间怕是有100多年了。”

斗南村坐落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凹窝里,群山环抱,树木苍翠,一条小溪绕过村庄,村民临水而居,随处可见的泡桐举着伞一般的树冠。斗南村是文山州内唯一生产、制作、销售弦子的村子,全村都是壮族(侬支系)。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李王保家是斗南村弦子制作影响最大、销售量最多、做工最好的人家。据说,当时村里的泡桐树都被砍光了。泡桐树是制作弦子的主要材料,此树生长较快,质地酥松,密度较小,晒干敲击时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是制作弦子的特好材料。李王保家就从巨美村(相邻村寨)移植了一部分泡桐树栽在村子的空地里,几年后泡桐树枝叶茂盛,又可成为制作弦子的材料。

千雕万刻才成音,要做一把好弦子有13道工序,其中晒干解木就需耗时一年半的时间。斗南村的弦子音色清脆、共鸣纯正、音域宽广、感染力强。制作出来的弦子外观精致、色彩艳丽、美观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地方特点。雕有鸟、龙、凤、蛇等动物图案的弦子栩栩如生,颇受彝族姑娘小伙的喜爱。既可供专业团体演出伴奏,又可供彝族民间“跳弦步”时弹奏。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缪欢 整理

来源 文山州非遗中心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