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只要手艺好 野草也能变布

丘北县壮族火草纺织技艺,2009年8月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明朝时期,云南一带还没有棉花,那用什么保暖的东西来抵御冬寒?聪明勤劳的壮家妇女在山上发现了“火草”,把它采来当棉花用。火草,壮语叫“满尾”,一般长在土山上,有些石山也有。春天发芽,冬天落叶。秋天,是采摘火草叶的最好时节。

八月,勤劳的壮家妇女背上背箩到山上采摘火草叶。采回的叶子用水漂洗干净后装在簸箕里晾着,趁水汽未干透,从叶片根脚小心地把又白又软又厚像棉花的薄膜部份完好剔下。剔下的叶膜在大腿上搓成线,搓好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干透后裹成线团。织被时,麻线为经、火草线为维,往复穿梭。

这麻线用的是当地种的贮麻,制作工序更为复杂,要经过砍麻—剔皮—去外皮—捻线—搓线—煮线(用草木灰)—洗线—晾干等十几道工序才能上架使用。

要织一床火草被,工时无可计算,大约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功夫也不可小觑,线要搓得尽量均匀,织出的火草被才平整,十多箩火草叶才够搓一床火草被。

火草被编织技艺传承最完整的当属丘北县锦屏镇小西笼村。以前,火草被作为嫁妆及生活必须品,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都要织。暖和又牢固的火草被,不仅是实用工艺品,亦是承载着壮族悠远历史、情感记忆,体现壮民族祖先智慧的传统文化载体。

整理 缪欢

来源 文山州非遗中心

编辑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