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云南 | “仙女”走出传说 讲述农耕文明的自然崇敬


贡山县四季多美景观。 王松 摄

“堆霞绣锦杜鹃红”,簇簇丛生的杜鹃放到诗人的笔下,是淬了胭脂凝红的锦绣霞光。放到怒族儿女的情怀里,却是一位名叫阿茸的姑娘,沉睡在达拉后山顶上的芳魂。

怒族“仙女节”活动现场。 怒江州委宣传部 供图

相传,这位聪慧坚毅的女子削篾扭成横跨怒江的篾索,又劈开高黎贡山引甘泉入村寨。阿茸为躲避头人逼婚,躲进岩洞。狠毒的头人下令放火,大火让阿茸不幸遇难。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十五,也成为了怒族人民祭奠这位姑娘的“仙女节”。

遥想的传说照进现实,伴着杜鹃花的世代芳华成为历久弥新的习俗。口耳相传的刹那,成就了诞生自农耕文明的自然崇敬。钟乳石上的“圣水”滴落进酒水,融入怒族人民果敢的血脉;鲜花五谷,春华秋实敬于怒族先民的劈山创业。沃土兴,六畜旺,最古朴纯真的祈愿在天境怒江扎根发芽。

怒族乐器演奏。 汪新辰 摄

花容清姿赠予化作石像的阿茸,也赠予现世的光风霁月。载歌载舞遇上民族运动会,射弩、赛跑、掰腕,这一日的喧闹热烈,如竹篾中尽情吐露心意的杜鹃,唤醒怒江峡谷的春天。

丙中洛田园风光。 王松 摄

作为怒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仙女节蕴涵着丰富的怒族文化,怒族的民间舞蹈、传说故事、音乐等在节日里得到保存和展示。以春天的名义,迎接心底美好的春暖花开,这是“仙女们”的聚会,这更是民族的狂欢。

贡山县野牛谷风光。 王松 摄

篝火不灭,歌舞不息,即使入夜,铺设在松针上的宴席也不散场。“仙女节”,是一种隔世的美丽,更是现代文明里的一颗沧海遗珠。

怒族织毯工艺。 怒江州委宣传部 供图

小贴士:

怒族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流传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的怒族聚居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延续三天。节庆活动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求福、体育竞技三大类别。仙女节是怒族最盛大的节日,社会基础相当广泛,怒族的民族音乐、舞蹈及传说等在节日中充分展现,对于怒族传统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价值。

仙女洞。 怒江州委宣传部 供图

怒族是我国人口较少且跨国境线而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冲击,仙女节的传承曾一度中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以恢复。2006年,怒族仙女节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贡山县孔雀山垭口。张军 摄

来源 云南网

编辑 代汪媛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