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守护共同家园,世博在行动

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华侨城云南世博旅游集团及旗下各文旅景区以绿色为高质量发展底色,坚持“生态环保大于天”的原则,为守护生物多样性之美贡献力量。

昆明轿子山:滇中动物植物基因库

轿子山作为昆明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滇中第一山”,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里拥有保护性动植物、鸟类、昆虫、奇花异草、高山药材等。

近年来,昆明轿子山在加大旅游开发的同时,全面加强轿子山生态环境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021年以来,景区实施四方景至下坪子7.2公里道路边坡治理和生态修复。

轿子山作为滇中地区最大的天然杜鹃花园,有包含大王杜鹃、似雪杜鹃等国家保护植物在内的40种杜鹃品种。为进一步保护生物基因,延续物种传承,轿子山在保护区内打造了100亩高山杜鹃基因库——轿子山高山杜鹃种质资源创新示范基地,由保护区管护局和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建,已种植128个品种2万余株杜鹃。

通过收集保护区内高山杜鹃种子,采用原生种子进行人工繁育、培育后进行野外回归栽植试验的方式,在景区试点性修复遭破坏的高山杜鹃植被群落。

2021年10月,由轿子山管护局、轿子山景区联合筹建的轿子山生物多样性展览馆开放。展览馆集中展现轿子山珍稀动物、植物、矿产资源以及当地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成为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展示、宣传交流的重要平台。

展览馆内互动多媒体体验是一大特色,在“一山四季”处使用VR眼镜,可选择保护区垂直海拔高度并720度全景观览实景。轿子山生态保护工作还给珍稀动物提供了生活、繁殖的基本条件,它们越来越愿意“露面”了。同时,景区里装上了红外摄像机,可以更好地监测、保护景区内的珍稀动物。“像林麝、穿山甲、雪雉这类国家级保护动物,以前在景区内是很少见的,但现在却看到它们频繁亮相,特别是雪雉,有时候会几十只一起出现。”景区工作人员介绍。

丽江老君山黎明景区:滇金丝猴保护站

丽江老君山黎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景区”,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8大片区之一。景区内植被类型丰富,地质、地貌自然遗迹众多,龟裂凸包地貌极具独特性,格拉丹草原景观层次多样,九十九龙潭有完整系列的高山植物分布带……

老君山黎明景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这里以滇金丝猴及其栖息环境和高山冰蚀湖群、高山丹霞地貌、高山草甸为主要特征。

2020年12月,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保护站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头乡利苴村揭牌成立,并入选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的全国自然教育学校试点。景区通过建站、宣传教育等方法,积极推动公众参与保护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工作,探索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存的模式。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景区始终坚持“保护优先、适当开发、社区参与、共建共管”的发展理念。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丽江老君山景区把资源保护作为核心,严格限定开发范围,进行分区分类管理,严禁采矿开矿,严格控制水电站、道路、大体量旅游设施等影响生态环境项目建设;景区内帐篷酒店的建筑材料全部使用高标准的绿色环保材料,房间所有构成元素与家具、设备都可分解、拆卸;编印老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资料超过5.6万册,并深入景区范围内的村社、学校进行宣讲,受众近2万人次;还为村民修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厂,减少社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最大程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禄丰世界恐龙谷:讲述“远古的奥秘”

禄丰世界恐龙谷旅游区素有“恐龙之乡、化石之仓”的美誉,涵盖恐龙遗址公园、恐龙时空乐园、栖龙湾温泉、恐龙谷温泉酒店4大业态。

在恐龙遗址公园里,保存有完整度达70%-80%以上的恐龙骨架达80具,以及海洋远古生物、生物钟、恐龙演变过程、地质历史等地球自然史元素,凝聚着“生命之花”的魂。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地貌、自然植被条件,恐龙谷附近的川街、陨石坑不仅风光秀丽,还隐藏着地球的生命历史;出恐龙谷不远,有大片侏罗纪、白垩纪断层,这里是天然的地球历史教科书:地势奇特的“陨石坑”、恐龙脚印化石、建在天然石块上的滑石板村……,这些都值得你细细品味。

近年来,恐龙谷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已进行20多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工作。为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奥秘,恐龙谷还不断发展亲子研学旅游项目,创建恐龙教育科普基地,升级完善特色研学内容,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意义,更强烈地激发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更广泛地唤起“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共识。

昆明世博园:保护生物多样性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留下了承载城市记忆的宝贵遗产——昆明世博园。2016年,昆明世博园作为世界上首个整体保留的世界博览会会址,获批升级为国家5A级景区。

在城市不断生长的过程中,昆明世博园从边缘融入城市,面对时代发展大潮,新世博园的改造提升和创新升级已成为迫切需要, 一场“树口普查”体现了景区践行“生态环保大于天”的决心。“树口普查”是对世博园内的每一棵树进行普查,对一定大小的树木进行GPS定位并颁发“身份证”,标注园区植被分布情况,其目的是为景区改造提升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持,确保在改造过程中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生态。

结合“树口普查”结果,景区不断对改造方案调整优化。景区大量雪松、喜树以及乔木在原址保留下来;通过优化原景区道路,以避开景区内现存树木;调整设施建设方案,保证施工不影响周边树木……为生态让步,提升景观环境,把森林和景观资源还给市民。

此外,在景区努力之下,世博园种类繁多的动物资源也得到了有效保护。据统计,园内共有8目28科62种鸟类。其中,以画眉科的鸟类及长尾山雀科的鸟类为主。兽类16种,主要为小型啮齿类动物,隶属3目5科,占云南省记录兽类207种的7.7%。另外,昆虫类共记录物种达10目31科44种。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田金龙 通讯员 岳旭光 文

田金龙 世博集团  图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