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
《光明日报》头版刊发文章讲述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鹤庆银器传承人母炳林
从姑爹手中接过锤子
挑起担子
开始了“走夷方”生涯
叮叮叮,当当当
将一块块不起眼的银锭
慢慢变成一件件精美银器的故事
全文如下↓
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走进
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新华村
鹤庆新华村
据史料记载
早在唐朝南诏时期
新华村就有了以银器为主的
金属手工艺品加工制作技艺
小锤敲过的声音沿着茶马古道
深入西藏、甘肃
一直到印度、缅甸、尼泊尔等地
历经千年
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鹤庆新华村
2014年11月,“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被国务院文化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截至2021年7月,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82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3人,州县级若干。鹤庆新华村也被誉为“中国银器之都”。
新华银匠村直播基地
近年来,鹤庆县加大银器加工技艺的传承,推动银器产业持续发展,新华村已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手工银器集散地。曾经的家庭作坊、手工制作、个体经营模式,逐步走上了规模化生产。目前,全县共有9个乡镇56个村3000多户10000余人从事银铜器加工销售,年耗银400余吨,银器产品种类达2000多种,银器销售额35亿元左右。
来源 光明日报、云南发布、大理发布
责编 代汪媛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