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工编织历史悠久
可以称之为一种记录时间的艺术
各位手工艺人
用一件件生动的作品
来传达着物品生气勃勃的生命感
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怒江地区
人民群众也巧妙利用这些资源
用自己的一双巧手
编织出了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
不仅独具观赏价值
还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
及淳朴的民族风情
独龙毯
在独龙语里,独龙毯叫“约多”。独龙毯由独龙族妇女手工编织而成,一般宽约1米,长约2米,在独龙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独龙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传统的独龙毯的纹样大多为多种直线条纹连续拼接而成,由于其色彩绚丽,因此编制毯子的独龙族妇女也被称为 “织彩虹的人”。
(江蕊先 摄)
传统的独龙毯以野生棉麻为原料,将麻树皮剥丝晒干捻成线后,用植物的汁液将线染成多种颜色。织布时先在地上插上几根竹子,然后把线分配好并做成布的形状,把布形的线一头栓在固定好的木头上,另一头系于腰部,在经过十几道工序和多种器具的共同操作下,几个月的时间,一条精美的独龙毯才能织好。
(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 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原材料选择更加丰富,人们已由棉线和彩色腈纶毛线替代野生植物纤维,编制出来的毯子色彩也是更加丰富,质地更加柔软。编织好的独龙毯除了可做衣服穿,可当被子盖,还延伸出许多特色产品。
(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 图)
当地人们在继承着独龙毯特有穿着方式的同时,对其进行款式的改进,使其具有“披巾”的外观及功能,这样的小饰品,不仅受用于当地居民,对于来当地旅游的游客来说,也更加的实用和有意义。除此之外,当地人们还在手工艺方面加以改进,用其本身独有的纹样,制作出精美的床上用品,如:被套、枕套、床单等,比起小面积的利用,这样的改进,更能体现出独龙毯的功能性。
(身披独龙毯的独龙族人 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 图)
怒毯
怒毯是怒族妇女自制的一种有着特殊花纹的毯子,由经纬两线共同编织而成。纬线为白线,经线为白红黄等不同色彩的线,编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可随意进行色彩搭配,最终形成一个“图案对称中保持变化,变化中却又和谐统一”的手工艺品。
(怒江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
传统怒毯的纺织工艺是用一种野生的水麻和一种叫“阿皮”的植物来进行纺线织布的,基本步骤与独龙毯的编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将麻皮剥皮、晒干、搓线、染色后开始织布。织布使用腰织机,其主要部件为卷布轴、卷经轴、分经棍、打纬刀和提综、绞棍等。使用时,用绳把卷布轴两头绑上并固定于腹前,用两脚蹬住卷经轴,使用分经棍将使经线分作上下两层,形成织口,把纬线上下依次穿过经线,再用打纬刀拍实纬线,如此反复进行,最终一条花色艳丽的怒毯就编织出来了。
(怒江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
编织好的毯子可做成衣裙、挎包、围裙、男女的头饰和头巾等,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产品,不仅色彩鲜美,搭配容易,一年四季都可穿戴,而且还是节日馈赠亲朋好友的上好礼品。
(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 图)
怒毯,从一开始对怒族人民只有实用价值,到如今成为典型民族文化标志之一,其中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怒族人民在怒毯的制作上始终保持自己特色,但在原材料及色彩搭配上又有变化,这种变化中的传承与创新或许也是怒毯越来越被喜爱的原因。
(贡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图)
火草衣
编织火草衣,最主要的原料便是火草。火草是一种山间野生的草本植物,也是古时钻木取火时常用的引火物。彝族人民将火草叶背面的白色绒毛搓捻成线,在经过纺织后,从而织成火草衣。
火草布织造以麻线为经线,以火草为纬线,若要使布更加耐用,也可将麻线和火草同时作为纬线进行使用。人们坐在织布机上,根据自身需要可选择正织法或侧织法完成麻和火草的混纺织法。编织一件火草衣需上万片草叶,从采集火草叶到缝制成衣,大概还需要20多道工序,由于草叶采摘受季节限制,比较难求,且制作工艺繁杂,因此织造出来的火草衣也显的更加珍贵。
编织好的火草布可做火草褂、坎肩、火草鞋等特色物品,火草褂质地平整厚实不扎身,所以当地群众常在野外下雨时当蓑衣用,躺在地上时,也可防潮。坎肩主要是挑担时垫在肩头上,柔软舒适的情况下,还可保护肩膀。
朴实无华的火草就这样一年又一年默默地陪伴着这块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彝族人民,折射着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见证着民族手工艺品的进步与发展。
在岁月的变迁中
怒江的众多手工编织技艺
已经深深的融入人们的日常的生活中
一经一纬编出无穷创意
千丝万缕织就多彩生活
她们在用指尖编织美好的生活的同时
也将这份传统技艺
更好的传承和发扬着
刘娅娟 策划文旅头条融媒体实习记者 韩艳慧 文责编 代汪媛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