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云南 | 凤羽砚传百世不朽 方寸之间自有乾坤



(霸王鞭)

砚素有“文房之首”之美誉。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云:“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乾隆也在《西清砚谱》中说,“只有砚最耐久。”


(传承人张跃堂制作的凤羽砚台)

因文人墨客喜将书斋中珍品以友相视,砚被冠以“石友”之美,为一方砚台赋予无限人文色彩。


(传承人张跃堂制作的凤羽砚台)

凤羽砚台砚石取自云南洱源凤羽镇鸟吊山北麓,因北麓背阴,其石质细腻、砚石黑色、条理顺直,有温润似“寿山”、细腻如“田黄”之称。其制作的砚台,在使用中冬不结霜、夏不蒸发、无异味、四季保水又易于研墨,可与中国四大名砚相媲美。相传在清朝顺治年间,洱源县凤羽村人杨必登在凤羽镇旁的鸟吊山北麓发现了凤羽砚砚石,并将其雕琢成砚台,作为贡品进贡。自此,凤羽砚台名声大振。

(洱源县凤羽镇风景)

砚台虽小,却功力精深。石料被选回家到成为砚台,第一步是敲毛料。之后是切割,这是整个制砚过程中唯一可以借助机械完成的一道工序。切割之后再用粗细沙石轮番打磨,然后进入粗雕、细雕和微雕工序。雕刻完毕,还要来一次打磨,然后是清洗、上油和包装。一方砚台,要经过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

(洱源县凤羽镇风景)

小贴士:

在大理洱海的源头、点苍山云弄峰背面,有一个闻名遐迩的白族古镇——凤羽。这里素有“文墨之乡”美誉,历史上是滇西“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中转站。相传镇名凤羽是因“凤毂于此,百鸟集吊,羽化而成”得名。凤羽至今还保存着白族民居聚落与白族典型建筑,如凤翔书院、凤羽武庙、镇蝗塔、镇江塔、留佛塔等,处处显示着凤羽辉煌的历史。

(洱源县凤羽镇风景)

这样一个古韵流芳的小镇,风光秀丽,数百年来号称滇西三大名乡之一。

(传承人张跃堂制作的凤羽砚台)

《早安云南》清晨的第一声问候,是专属你的“云南美”

指导: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主办: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协办:各州市宣传部 各州市文旅局

承办:云南网

监制:刘晓桐 杨洪文

策划:锁华媛 刘晓颖

统筹:杨之辉 林云冬 罗蓉婵 何沐 曹璐 唐丽娜 张碧玉 郭凯

图片编辑:杨吉娟

本期文案:牟燕红

海报制作:鲍子仟

视频制作:朱欢乐

图片:洱源县凤羽镇人民政府

视频素材: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洱源县融媒体中心

《早安云南》面向社会征集云南生态山水、节俗节庆、非遗文创和美丽瞬间的图片、短视频,选用者,稿酬从优!(投稿邮箱:ynwdfzx@qq.com)

来源 云南网

责编 谢同希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