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北往”中国画展在昆明煤机厂文化园开幕,带你窥见中国南北文化差异

4月21日,“南来北往”中国画展在昆明煤机厂文化园开幕,展出青年画家于湉、玉山、李抒燃的63幅作品。


此次展览取名“南来北往”别具匠心,选取三位具有南北学习、工作经历的画家,从其绘画作品种窥见中国南北文化差异之一斑,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价值。展览持续至5月6日。


于湉:喜欢北方画派中的雅,也喜欢岭南画派中西融合的现代性及水墨运用的控制力

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于湉,创作方向是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作为“青墨小馆艺术空间”的创办人,在南与北的选择中,于湉非常明确,就欣赏来讲,她喜欢北方画派中的雅,及代代相传的中原文化气息;就创作来讲,她选择偏“南”,她喜欢岭南画派中西融合的现代性及水墨运用的控制力。


于湉《荷》四条屏


于湉喜欢画山水,她在过硬的传统笔墨中创立自己中性的现代水墨意味,又在积墨立彩中藏着小女子的细密,这两点,在她本次参展的四条屏作品《荷》《等春来》中能得到体现。画得多了,于湉笔墨畅快,渐入佳境,用自己的“点彩”笔法,在按层层递进的关系中写意,把心境和画境归结到自己所希望的状态。

于湉《春意闹》扇面


玉山:“让过去和未来在作品里同时呈现”

2015年,玉山考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从学者型艺术家邵琦攻读硕士,毕业至今做自由画家,往返于上海和山东之间,在“南来北往”中生活。


玉山《松涧》


这次展览的作品,如果说“南来北往”四条屏是玉山传统功底的表现,那《墨花·版纳写生》《墨韵·闭月羞花》组图则是他中国画创作审美主张的体现。其带着古意现代符号的没骨花卉,既透着北方艺术的气息,又具一枝独秀的南方清雅。


玉山《墨花•版纳写生》之五


在玉山看来,中国画在二维平面上打通时间与空间,超越三维,具有一种诗性,简省、丰富的美。其构图、笔墨、色彩、黑白关系等都应有绘画性。玉山认为最好的绘画是让绘画和自己消失在绘画中,但又要做到不仅仅是消失。因为艺术没有新与旧的区别,要通过简洁的图式慨括提炼诗性,让观者从有限的语汇里感受、意会到作品时空。“让过去和未来在作品里同时呈现”,是玉山追求的最高级的创作语言。


李抒燃:比起电脑绘画,更迷恋用笔和纸进行创作的真实触感

出生于云南的李抒燃有着在北方生活的经历。2014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硕士毕业后,李抒燃到玉溪师院工作,2016年师从郭巍、赵芳两位艺术家学习工笔画。本科学动画专业,大学期间二维动画短片的制作、电脑创作的训练,成就了她手上的功夫。接触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方法,用笔和纸进行创作,李抒燃发现,比起电脑绘图,自己更迷恋这种真实的触感与颜色。用毛笔、中国画的颜色在纸上涂抹,让她心生一种由内而外的欢愉。


李抒燃《雨戏氤氲》竖屏


本次展览作品《雨林竹韵》白描组图,构图自然,留白情景有致,线条轻松有序,舒展挺立。

李抒燃《渔の森》圆扇


徐玉玲:花鸟或山水,写意或写实,皆呈现艺术梦想之痕

展览现场的学术交流沙龙中,画家们针对南北画派的差异表现及融合进行了讨论。在画家们看来,创作过程中能感受到明显的“南北”地域文化差异,如何在融合过程中保留各地原有特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策展人徐玉玲在展览现场


策展人徐玉玲说,“南来北往”选择于湉、玉山、李抒燃形成三人展,是想在南北差异里表现同代人因成长背景、学习专业、职业和生存状态的不同,绘画的态度和表达存在的更多不同。在徐玉玲看来,无论是南方北方的差异,还是南派或北派的传承,于湉、玉山、李抒燃三人笔下的花鸟还是山水,写意还是写实,皆呈现他们的艺术梦想之痕——雁过留声。


云报旅游文化全媒体记者 施颖 供图
责编 赵家琦
一审 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