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历史文化是前人智慧的积淀,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近年来,开远市文旅局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深挖历史文化元素,繁荣城市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书香开远。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开远的文化,发现不一样的开远,开远市文旅局推出了“文化人眼中的开远”专题栏目,一起跟随文化人了解那些你不知道的开远。
黄庆,曾是一名在开远铁路公安处工作了20多年的铁路警察。而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一名私人收藏家。他将自己的家装修成了一个小型的“滇越铁路文化博物馆”,默默表达着自己对滇越铁路深情的爱,也守望着开远的乡愁。
拜访黄庆的那一天,还在门口就被那充满文化气息的门楣吸引了,对门内的“无逸舍”充满了好奇。推门而入,遍布着琳琅满目的藏品,皆与滇越铁路相关。
端坐在藏品之中的黄庆,一边泡茶一边介绍他与滇越铁路的渊源。他说:“作为一名在铁路上工作了几十年的‘老人’,我是滇越铁路的建设者,参与者,也是滇越铁路的保卫者和守望者。对我来说,收藏是历史,更是铁路工人的重要责任。”
黄庆介绍,“从1984年收藏第一台电话机开始,这三十多年,我收藏了2000多件藏品,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是一个关于滇越铁路的故事。这些藏品到了我这里,就成为了滇越铁路故事的一部分,我将永远珍存它们,决不会把任何一件藏品转让出去。”
说起第一件藏品,黄庆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1984年,上班路上我看见几个人推着一车旧电话机往旁边经过,一好奇我就问了一下,他们告诉我这些电话都是铁路部门淘汰的,要推去卖。想着这些电话比较有纪念意义,毕竟当时列车的调度、工作安排都要通过这些电话实现,想着留一个纪念,我一冲动就掏了当时月工资的六分之一,买下了一部手摇式电话机,从此开启了我的窄轨铁路文化收藏之路。”
从第一部电话开始,我的收藏从漫无目的变为对窄轨铁路文化的研究与文物的保存上。无论是出差途中,还是工作之余,无论是古玩市场,还是街边地摊,只要听说或看到与窄轨铁路文化有关的东西,我都要千方百计把它搞到手。就是这样一件件地寻找,收集,才成就了今天这个小小的‘博物馆’。谈起自己的藏品与博物馆,黄庆很自豪。
“为了更好地收藏和陈列这些年的藏品,我把自己的家装修成了博物馆。”黄庆介绍,“目前的收藏包含了铁轨、枕木、各式电话机、照明灯、手提信号灯、铁路工人穿过的各种制服、戴过的帽子、袖标、使用过的工具等各种与滇越铁路有关的各种东西,可以说是滇越铁路文化的一个缩影吧。”
“2003年6月16日,一纸通告让从昆明北到开远南的滇越铁路旅客列车停运;15年后,2018年7月20日,火车重新运营,全程11.61公里,经过7个站,旅程虽不长,却带来了开远老百姓的期盼。今年底高铁开通之后,相信开远的发展将迎来新的‘火车速度’,而窄轨铁路也将借机迎来更多的关注。”黄庆说。
谈到未来关于滇越铁路的开发和使用,黄庆认为,“目前红河州境内开行的三趟列车都是观光类型的,而开远的这趟是唯一一趟保留了原汁原味类型的,吸引了许多影视作品摄制组前来取景,未来这也是开远米轨火车发展的一个方向。相信高铁开通之后,将会为开远带来更多的游客,对开远的文化旅游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而滇越铁路也是开远重要的文化支撑和旅游资源,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黄庆表示:“滇越铁路是一条有温度的铁路,也是刻在云南土地上的‘艺术佳品’,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也是开远近代发展的见证者。开远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近代开远的文化发展与滇越铁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作为省内外知名的窄轨铁路收藏家,黄庆表示,从事收藏并不是为钱,而是出于一种责任,一种对历史负责的动机。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为滇越铁路留下一份记忆,也为开远的文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更多想了解滇越铁路、了解窄轨文化的人们提供一个去处。
在黄庆看来,开远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也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滇越铁路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包含着胜利与失败、悲哀与喜悦,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应当说,滇越窄轨铁路是中国悲壮的近代史的缩影之一,云南通过这条铁路融入了世界,开远则通过这条铁路被世界所知。”黄庆说,“开远市文化多样,兼容并蓄,数十年来吸收学习了各地优秀的文化,丰富了自身的内涵,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未来,相信开远能够将这些多元文化进行优化组合,形成自身别具一格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孙思漫 文/图
责编 杨 奥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