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云南再发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高质量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效,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6月10日

“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专场发布会在昆明召开

会上相关发布人对

云南省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下一步工作计划等进行了介绍

↓↓↓

十年以来,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时对文化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发展,为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提供有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数读成就

全省129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面建成,基层宣传舆论阵地不断巩固。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用户达390余万人,16个地市级学习平台全部上线,成为全国首批地市级平台全覆盖的省份之一。

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60项、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3313项。

截至目前,全省入选全国道德模范12名、提名奖获得者67名,1人获评全国“诚信之星”称号,260名入选“中国好人榜”,选树“云岭楷模”65个,评选云南省道德模范304名、提名奖获得者339名,评选云南“最美人物”191名、“云南好人”550名。

截至目前,共创成全国文明村镇178个、全国文明单位244个、全国文明家庭21户、全国文明校园57所;全省共有70个省级文明城市(含地级全国文明城市及提名城市城区)、1049个省级文明村镇、2555个省级文明单位、231个省级文明家庭、315所省级文明校园。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129个县(市、区)全覆盖。全省实名注册志愿者697万人、志愿服务队4万支。

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9个、博物馆149个、美术馆9个、乡镇文化站1456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652个,县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完成率达100%。

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98.97亿元,增加到2020的644.86亿元,体量增长2.16倍。

今年一季度,全省661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1.9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5%,比全国平均增长水平高出4.5个百分点。

这是新思想深深扎根云岭大地的十年

云南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领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基地为阵地,以党支部为载体,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著作为重点教材,推动全省党员干部学深悟透、笃信笃行。组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及历次全会精神党委宣讲团,打造“云岭百姓宣讲团”“云岭青年宣讲团”“红色小蜜蜂宣讲队”等一批大众宣讲品牌,采取农民夜校、院坝会、火塘会等方式,广泛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电视理论节目《自信中国说》广受欢迎,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创新理论传播工程”第一批扶持项目。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组织重大课题研究、开展系列研讨活动,推出一大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颁布实施《云南省社科普及条例》。

这是新时代文明风尚充分彰显的十年

云南始终把培育时代新人作为着眼点,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围绕全面小康、脱贫攻坚,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自强 诚信 感恩”主题教育,激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斗志。充分发挥22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21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大先进典型选树力度,先后推出高德荣、杜富国、朱有勇、张桂梅4个“时代楷模”。截至目前,全省入选全国道德模范12名、提名奖获得者67名,1人获评全国“诚信之星”称号,260名入选“中国好人榜”,选树“云岭楷模”65个,评选云南省道德模范304名、提名奖获得者339名,评选云南“最美人物”191名、“云南好人”550名,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氛围更加浓厚。大力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现有全国文明城市9个,从实现零的突破到总数居全国第13位、西部第2位,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17个。截至目前,共创成全国文明村镇178个、全国文明单位244个、全国文明家庭21户、全国文明校园57所;全省共有70个省级文明城市(含地级全国文明城市及提名城市城区)、1049个省级文明村镇、2555个省级文明单位、231个省级文明家庭、315所省级文明校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129个县(市、区)全覆盖。全省实名注册志愿者697万人、志愿服务队4万支,志愿服务在云岭大地蔚然成风。

这是各族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的十年

云南始终把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文化发展目标,点线面结合,上下联动,城乡统筹,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滇西抗战纪念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亚广影视传媒中心、云南省大剧院、云南文苑、云南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中心、云报传媒广场、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中心等一大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9个、博物馆149个、美术馆9个、乡镇文化站1456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652个,县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完成率达100%。公共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中心)、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实现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6%、99.63%。全省年均放映公益电影13万场,译制少数民族语电影314部,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三下乡”“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慰问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文化热在基层、亮在基层、暖在民心。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全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世界自然遗产3项、世界记忆遗产1项;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处、中国传统村落708个,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2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0项、居全国第12位;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7项、传承人125人,分别居全国第9位、第8位。

这是云南文艺百花齐放、精品迭出的十年

云南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实施“云南文化精品工程”“云岭文化名家工程”,推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电影《杨善洲》《索道医生》,电视剧《解放大西南》《金凤花开》《杨善洲》《木府风云》《茶颂》,戏剧《搬家》《水莽草》,广播剧《大地之爱》《打工局长》《永远的更路簿》,歌曲《跟着阿妹的山歌走》《净土》,文学《大道健行》《凤凰的山谷》等16部作品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十年来,全省先后有2人获得梅花奖,2个音乐作品、1人声乐获得金钟奖,6个舞蹈作品获得荷花奖,2个电影作品获得金鸡奖。先后有6位作家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原生态舞蹈、版画、摄影以及地方民族戏曲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一批美术、雕塑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收藏。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出版物《李大钊年谱》获第5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这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十年

云南始终立足云南民族文化丰富资源,突出云南民族文化鲜明特色,推动云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上档、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98.97亿元,增加到2020的644.86亿元,体量增长2.16倍。民族民间工艺品特色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建水紫陶、鹤庆银器、个旧锡器、剑川木雕、开远根雕等具有浓郁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年产值均在10亿元以上。云南文博会成为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博览会之一。目前,全省共有影院387家、屏幕1576块,票房从2012年的2.43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7.14亿元;共有出版单位173家、报刊187种。2017年以来,分三批次22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4个项目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一季度,全省661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1.9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5%,比全国平均增长水平高出4.5个百分点。

这是国际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的十年

云南始终坚持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开展国际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向世界讲好美丽中国七彩云南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建立全省对外宣传联席会议机制,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挂牌成立,对象国国别研究取得新突破,对外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成功打造“跨国春晚”“一马跑两国”“美丽云南·香格里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大理国际影会”“亚洲微电影节”等文化交流活动品牌。以“七彩云南·世界共享”为主题的2022年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活动,在维也纳多边国际舞台掀起“云南热”。云南新闻出版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实体书店16个,包括7个华文书局、8个“中华乡愁书院”、1个胞波书社。以国际减贫为主题的“怒江论坛”、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洱海论坛”以及“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等成为高端国际论坛品牌,每年举办成为常态。云南澜湄国际卫视成功入网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等澜湄流域国家;云南广播电视台在老挝、柬埔寨落地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DTMB),实现这一技术标准首次落地国外;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泰文《湄公河》、缅文《吉祥》、老挝文《占芭》、柬文《高棉》外宣期刊,进入对象国主流社会;十年来,举办7届“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媒体定期互访”活动、8届“南亚东南亚主流媒体云南行”活动、2届中缅媒体双城论坛;COP15第一阶段会议成功举办,云南亚洲象北上南归事件聚焦全球目光,案例入选2021年度全国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深入实施“边境之窗建设工程”,在中缅、中老、中越边境口岸建设19家“国门书社”;“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中缅胞波狂欢节”等边境文化活动,成为边境地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十年砥砺前行

十年春华秋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高质量推进云南文化强省建设

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汇聚云南力量、做出云南贡献!

除了上面这些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全省宣传文化领域

还有哪些值得瞩目的成绩?

一起来看

广播电视事业方面

全省直播卫星用户超过1100万户,用户量居全国第一

■先后完成直播卫星“户户通”和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126座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改造、86个贫困县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建设等。

■建成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方式并用的广播电视综合传输覆盖网。

■截至2021年底,全省直播卫星用户超过1100万户,用户量居全国第一。

全省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覆盖6658个行政村

■自2018年启动以来,中央财政共将我省94个县(市、区)纳入补助范围,落实补助资金4.26亿元,占全国资金总额的8%。

■我省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未享受中央财政补助的35个县(市、区)加快建设。

■力争2025年底前,完成省、州(市)、县三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全覆盖。

■目前,全省已建成2个州(市)应急广播平台和46个县应急广播体系,今年正在实施的有33个县,目前,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覆盖6658个行政村、705个社区、38289个村民小组、549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879个公共场所。

出版事业方面

6种图书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目录

■6种图书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目录,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3个,中国出版政府提名奖7个,25种出版物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全省有8家图书出版单位、9家音像出版单位、6家电子出版单位、19家网络出版单位,平均每年新出版图书4200余种,年均总印数达7000万册。

年均开展读书活动1万余场次

■将全民阅读活动纳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考评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

■以“书香彩云南”为统领,持续推进“书香九进”等读书活动,年均开展活动1万余场次。

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方面

常态化制度化、多层级广覆盖开展先进典型选树工作

■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先进典型宣传工作常态化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

■在青少年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选树活动

■聚焦身边人身边事开展“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活动

■围绕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开展“最美系列”选树发布活动

■围绕重大典型的选树开展“道德模范”“云岭楷模”等评选发布活动

■积极主动策划,向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积极推荐“中国好人”“道德模范”“时代楷模”。

广泛深入宣传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

■通过“云岭楷模”发布厅、最美系列发布会等平台,及时发布先进典型。

■充分运用各级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精心策划,常态化宣传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

■组建“张桂梅”先进事迹宣讲报告团、“张子权张从顺”先进事迹宣讲报告团等在全省巡回宣讲。

■运用文艺形式宣传先进典型,先后推出电影《杨善洲》《索道医生》《独龙之子高德荣》,滇剧《张桂梅》,话剧《农民院士》、报告文学《桂梅老师》等一系列宣传先进典型的文艺作品。

充分关爱和礼遇先进典型。

■先后制定出台《“云岭楷模”关怀工作意见》《云南省礼遇和管理道德模范实施办法(试行)》《云南省帮扶困难道德模范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公共文化服务方面

省州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

■实施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建齐、建美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使其成为城乡亮点或标志性文化设施。

■围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聚焦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促进效益发挥,持续推进建设,形成了省、州、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县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完成率100%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9个、博物馆149个、美术馆9个、乡镇文化站1456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652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9.5%,县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完成率100%。

■全省公共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中心)、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打造6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

■2020年出台《云南省文化融合发展实施方案》,部署推进文旅融合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先后打造昆明等6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昆明公园1903等5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建成30余个文旅融合示范景区

■建成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元阳哈尼梯田等30余个文旅融合示范景区,大理、丽江、建水等30余个文旅融合示范小镇以及60余个文旅融合示范村,昆明老街、畹町边境风情街等多条文化旅游特色街区。

推出32条非遗、历史文化旅游线路

■新推出32条非遗、历史文化旅游线路,新打造了30多台精品旅游演艺,成功举办了46项国际性文旅活动、100多项体育旅游赛事,实现“文化、艺术、体育+旅游”的互促互融,保山市启迪科学家小镇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方面

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创建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全省有国家文化产业园区1个,国家广告产业园1个,国家文化出口基地1个,国家版权园区2个,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个,国家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5个。

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培育成果丰硕

■2013年,首次制定出台了省级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并开展首批评选认定工作。

■十年来,先后2次修订完善省级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累计评选认定省级文化产业园区3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8个。

■年收入过亿元的园区有19个,已成为聚集生产要素、带动地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

省会城市核心区域园区聚集效应明显

■昆明市共建成27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入驻企业3000余家。

园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得到深化

■着力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文旅融合产业园区。

文学艺术事业方面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不断强化对全省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

■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组织开展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大培训,实现了对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的有效覆盖。

■几年来,共培训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1.2万余人次,并指导文艺创作取得实效。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强化文艺为人民的根本立场

■组织省级文艺小分队500多支、省内外文艺工作者1万余人次,邀请中国文联和全国各文艺家协会慰问演出20余次,实地深入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劳动生产一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100多万人次。

■争取中国文联将云南纳入“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艺术辅导员培训”试点省份,培训乡村学校艺术教师和文艺工作者5300余人次。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精心组织开展系列重大主题文艺实践活动

■围绕重大历史和时间节点,开展了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影响较大的主题文艺实践活动。

■举办喜迎党的十九大“云岭丰碑”大型美术作品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等文艺展览展演活动近90余次。

■举办云南画家抗疫美术作品网络展、“笔墨戎装·抗击疫情”云南美术作品展(100余件作品被云南省档案馆收藏)。

■组织创作独龙族说唱《主席回信到边寨》赴京展演,入选中国曲协成立70周年优秀剧目。

■先后派出29个文艺家代表团赴美国、加拿大、印度、突尼斯等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组织举办中国·南亚东南亚艺术周暨澜湄艺术节。参与举办大理国际影会、罗平国际摄影节、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等活动。

始终坚持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推动文艺在繁荣发展中勇攀高峰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以及脱贫攻坚等重大现实题材,创作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的《经纬滇书》《山水云南》《云门向南》《同心云聚》4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以及长篇报告文学《云岭花开》、长篇小说《太阳转身》、长篇纪实文学《独龙春风》等。

■现实题材主旋律话剧《桂梅老师》入选第17届中国戏剧节;彭荆风遗作《太阳升起》,以佤山为主题彰显时代精神 。

■全省数十位文艺家、692部作品获包括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戏剧“梅花奖”、舞蹈“荷花奖”、曲艺“牡丹奖”、儿童文学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摄影艺术类金像奖等全国性奖项或入围全国性展览展演。

■范稳长篇小说《水乳大地》被收录进“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云南少数民族作家累计104人次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数量为全国之最。

■在第13届全国美展、第12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云南分别有61位美术家、8位书法家作品入选,均创历史之最。

始终坚持加强文艺界人民团体建设,充分发挥文联组织及省级文艺家协会在行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全省16个州(市)已全部出台文联深化改革方案,县级文联组织已经实现全覆盖。

■云南省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云南文苑项目顺利建成。

■培养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选派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到中国文艺研修院、鲁迅文学院等进修深造。

■积极吸纳优秀文艺人才加入各级文艺家协会,截至2021年7月,我省有全国文艺家协会会员2479名、省级会员15184名,分别比2012年底增加676人、3983人。

来源 云报客户端

责编 马寅瑞

责编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