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齐聚 热话儿童美育:王新《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在昆明璞玉书店发布

书香荡漾,童心灿烂。6月11日下午,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新携著作《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在昆明璞玉书店举办新书分享会。该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今年4月份出版。著名作家、诗人于坚,著名学者石鹏飞,著名画家寇元勋,儿童教育出版专家潘燕,昆明市教学名师姜云,理想国作家韦羲,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主任邹湘侨,作为嘉宾亲临现场参与对谈。活动由资深媒体人阮洁主持。

(活动现场)

活动伊始,邹湘侨主任代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分享了这本书的出版经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主任邹湘侨)

邹湘侨主任与王新教授有过数次出版合作经历,他表示,有内涵的好书,早在雏形阶段,就已成为出版方追逐的对象。这本美育之书上市后,广受欢迎,反响巨大,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40多家媒体报道,出版首月即加印。过往,少儿教育领域的绝大部分艺术类书籍,都偏重技巧、技法,此书则完全将文学与艺术打通,不仅有理论层面的拓展,还提供了广阔的感性视域。书中的七堂课,从七个角度将古典诗词和经典绘画作品沟通起来,引发家长和孩子共同感知。不同艺术类型之间的联结,绝非简单并置组合,若想获得良好效果,实施难度巨大。王新教授采取的“融通”方式,既富有学理性,又能够给孩子的思维以良好的启迪,为我们提供了一部价值丰富的美育范本。

(王新教授)

接下来,作者王新教授播放精心准备的幻灯片,同在场的观众分享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诗画融通美育课。幻灯片中,王新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杰出诗画作品,配合上述五大模块徐徐展开——聚焦齐白石、卡拉瓦乔画作中的细节之美;感悟丰子恺诗画里的有情世界;解析李迪《风雨牧归图》隐含的“叙事思维”;洞察李白和梵高的非凡想象力;发现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音乐感……跟随王新教授的指引,活动现场开启了诗画融通的趣味之旅。

(王新教授现场讲解)

随后的嘉宾对谈环节分为上、下两部分。于坚、石鹏飞和寇元勋率先发言,畅谈此书的价值与意义。            

(著名作家、诗人于坚)

于坚指出,当前面向儿童和青少年的读物种类繁多,却鲜有认真思考过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而王新对此有着深入、长久的推敲。这本书,恰好诠释了王新所提出的“曲折理论”。读完此书,便会明白什么是真正好的审美。与市面上众多“崇洋媚外”的美育读物不同,这本书真正将中西诗画艺术打通,具备深度文化关怀,且语言并不艰深晦涩,而是娓娓道来,极具感染力。如果家长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感性熏习,必将对孩子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著名学者石鹏飞)

石鹏飞认为,美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王新的书,从诗画融通的角度,在娃娃心底播下美的种子,使其从小就能懂得美、感知美。他指出,美的内涵复杂而广阔,单从类型上看,就有柔美、凄美、壮美、喜剧美、悲剧美等。

(著名画家寇元勋)

寇元勋直言,该书尚未出版时,自己便预感它将引发轰动性影响。作为师长与好友,他十分欣赏王新身上有情有义、博才多学的特质。这本书,寄托了一位父亲对女儿最深沉的爱。按照美术教育者的眼光,寇教授认为艺术本质上离不开真善美,其中,“真”最为关键。绘画实践,首先面临“形”与“神”的问题。很多人在绘画学习中,掌握了技法,却失去了本真。所以儿童绘画创作足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着眼于人的发展,对孩童早期感知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王新老师结合中西艺术的诗画融通之道,给予孩童真善美的熏染,意义非凡,对当今社会的美育实践,有很大作用。

期间,主持人邀请现场的孩子与家长,共同诵读《游子吟》《静夜思》《黄鹤楼》等书中涉及的诗篇,品味古典诗词的魅力。

(现场互动:亲子诗歌、篇章现场朗诵)

对谈的下半场,潘燕、姜云、韦羲三位嘉宾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分享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精彩之处。

(儿童教育出版专家潘燕)

潘燕老师从事儿童教育出版工作近三十年,编辑过数千种图书,主要从儿童视野与图书出版角度展开抒发。她表示,此次活动大家相聚一堂,绝非简单地分享一本书,而是在探讨中建立和规划真正的美学标准。没有审美力,实质上是一种“绝症”,任何知识都无法挽救。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此书横跨中外,纵贯古今,通融诗画,信息量和内涵都极其丰富,颇为稀缺、难得。它不仅为孩子们提供审美启蒙,也是一册给家长的优质审美伴读资料。

(昆明市教学名师姜云)

姜云老师认为,此新书的发布,正契合当下重视美育的时代导向。今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提出“以美育人”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提倡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艺术之美。王新老师的著作,不仅对家长和孩子富有意义,同样非常值得中小学教师群体借鉴。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与孩子们共同涵育美的心灵,变得又美又好。

(理想国作家韦羲)

作家韦羲谈到,理解经典是有难度的。尽管书中内容对于孩子来说,暂时不一定全部能看懂,但凭借孩童天然的感性直觉,一定会被某些局部吸引、打动。也许日后的某一天,在特定的情境中,孩子们便回想起书中的某一幅画面、某一句诗词。同时身为大学教师、学者、写作者和父亲,多重身份铸就起王新内在学养的丰富性,也造就了他那颗温柔有爱的心。这本书尤其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书中的很多作品,家长们可能存有印象,却未必真正细致地了解其中的妙处。这本书让人很“意外”,把艺术鉴赏中一些看起来不太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某种程度上讲,“意外”恰是一种策略,当一位学者父亲开始考虑“小孩能不能懂”“用什么方式讲解”的时候,便可以自然无缝地结合自己的专业素养、研究积淀以及教育理念,也便成就了这本书。

(王新教授为读者签名)

(王新教授接受媒体采访)

(嘉宾合影)

嘉宾对谈环节完毕,王新教授与现场观众互动交流,就大家关心的问题逐一解答。活动尾声阶段,王新教授开始为读者签名,并接受了媒体采访。

文旅头条通讯员 田书博 文/图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