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航空文旅进县下乡送温暖活动(大理站)首发启动
6月17日,“2022年云南航空文旅进县下乡送温暖系列活动”(大理站)首发启动仪式在喜洲镇举办,通过活动向广大群众推出了“首飞、首乘+家庭游”惠民机票产品及服务。活动现场,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大理旅游集团、大理旅游集散中心等州内旅游企业搭建了各类“航旅+”营销展台,通过展示、讲解,销售、品宣等形式向市民和游客推广航旅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上千册,送出小礼品五百余份,旅游咨询人次近千人,宣传推广成效明显。此次活动截至2022年12月底。
(林燕 摄)
2、大理州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民众幸福指数再“加码”
“十三五”以来,大理州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以州图书馆、州群艺馆为中心馆,县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四级公共文化馆、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截至2021年,已完工旅游厕所749座,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扩大,“大理州三月街民族节群众文艺活动”等各种文艺演出活动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大理美食谱诗情》等艺术精品创作频出。
(大理州图书馆 供图)
“十四五”期间,大理州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着力在短板上下功夫,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的总分馆制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进程;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杨金敏 摄)
3、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全力推进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创建工作
6月17日,州验收组一行4人深入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就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进行初步验收。验收组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查阅档案资料等方式,对州文化和旅游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创建工作进行深入检查了解。验收组指出,州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很多做法值得肯定,希望在下一步工作中,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文旅融合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奏响民族团结进步的“文旅融合”强音,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宽广度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创建工作向纵深开展。
(杨金敏 摄)
4、马朋君入选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优秀个人名单
日前,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兰州主场城市活动中,国家文物局通报表扬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并为部分代表颁发荣誉证书。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文物科二级主任科员马朋君入选优秀个人名单。石窟寺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12月,大理州全面启动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马朋君作为州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文物科一员,凭着对文物事业的热爱和敬仰之心,深入实地开展调查,依据对照标准,对县市上报的复查点认真识别,全力摸清石窟寺“家底”。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5、正在公示!大理州21个项目拟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6月16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示,提出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204项。其中,大理州共有楹联(剑川楹联)、彝族山歌等21个项目拟入选,民间文学类项目1项、传统音乐类项目2项、传统技艺类项目14项、民俗类项目3项、传统美术类项目1项。
6、棉凫现身洱源东湖湿地
日前,有摄影爱好者在洱源县东湖湿地发现珍稀鸟类棉凫的身影,数量有10只左右。棉凫头圆,脚短,雄性棉凫繁殖时毛色泛黑绿色光泽,头部、颈部及下身主要呈白色;飞行时,雄鸟双翼呈绿色并有白带,雌鸟羽色较淡。棉凫主要吃种子及蔬菜,尤其是睡莲科植物,也吃昆虫等。
(来源 大理广播电视台)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金敏 整理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