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永仁:从“要我养”到“我要养”,蚕桑产业蝶变新生

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气候资源优势,将一只蚕、一棵桑树与一条乡村振兴路深度融合,积极引导群众深耕蚕桑产业。如今,永仁蚕桑产业“破茧成蝶”,“阳光之城”绽放新彩。

在永仁县维的村,连绵起伏的山丘间,一片郁郁葱葱的桑树林如同给大地披上了“绿衣裳”,这是维的村群众家家户户集中种植而形成的“维的桑海”。在维的村委会查苴村头,一座新建的厂房格外醒目,这是大学生创业者毛成学扩建的规模化蚕桑养殖厂房。毛成学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创业,多年致力于蚕桑养殖,最终依托蚕桑养殖走上了致富路。

毛成学说:“去年因为蚕房小,不成规模,导致产量上不去,桑叶浪费多;今年扩建蚕房、增加产量,再多栽点桑树,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

幼蚕生性娇弱,易生脓病,因此幼蚕培育成了一项科学且充满风险的工作。为了减少患病率,最大限度减少群众损失,近年来永仁县积极鼓励幼蚕共育、集中管理。

记者来到蚕桑育种户家中,正赶上分发小蚕,农户们热情高涨,准备把蚕宝宝带回家。蚕桑养殖户龚建昌说:“一年一度的养蚕季开始了,我来接蚕宝宝回家,蚕宝宝数量很足、质量很好,回家一定好好照顾它们,希望它们今年能给我带来好收成。”

在蚕桑养殖户陈武家中,是传统的蚕房。陈武养殖蚕桑多年,经验丰富,从拿小蚕回家,铺小蚕、切桑叶、喂蚕,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我通过养蚕,一年收入也有2到3万元,还存了养老钱,这个活路轻巧,我还要继续养蚕。”陈武说。

永仁县赛丽茧丝绸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承担着全县蚕茧收购的重要角色,他们与农户紧密协作,采取随行就市与最低保护价收购机制相结合的模式,稳定蚕茧的收购价格,给蚕农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同时该企业还建立了相应的奖励机制,提高农户栽桑养蚕的热情与积极性。据悉,该企业2021年与各村委会、蚕桑专业合作社签订的蚕桑生产和蚕茧交售合同,全年兑现27个村委会蚕桑专业合作资金共计69万元。

栽上桑树、染绿了村庄,蚕桑养殖致富了农民、助推了乡村的繁荣发展。永仁县在发展蚕桑产业的20多年里,通过相关措施积极引导农户栽桑养蚕,深入了解群众栽桑养蚕过程中的“急难愁盼”,技术人员精心指导,开展蚕桑种植养殖培训,从传统蚕房到现在的标准化、规模化蚕房,实现了蚕桑产业从“要我养”到“我要养”的蝶变新生。

今年,永仁县围绕蚕农的增收目标,组织开展蚕桑技术培训,实行小蚕共育,全县的春蚕饲养蚕种3945张,比上年同期增长440张,预计春蚕收入比去年增收100万,为今年蚕农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旅头条融媒体实习记者 黄文慧 文来源 永仁县融媒体中心责编 童文文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