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大理行】重走鸡足山霞客古道

我们都应该和知识相遇,和大地亲近。和知识相遇,意味着学习;和大地亲近,意味着行走。我们与知识、大地相遇、亲近,那就叫做知行合一。

大理是徐霞客最钟爱的地方和《徐霞客游记》的终篇之地。1638年十二月至1640年初一年多的时间里,徐霞客游历了滇西地区,其中8个多月在大理,5个多月在大理宾川鸡足山。鸡足山是徐霞客一生考察时间最长、住山时间最长、题咏诗词最多和唯一修过山志的名山。

163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徐霞客行走五千多里,将静闻法师的遗骸及刺指血抄的《法华经》根据其遗愿带到了鸡足山。2022年1月28日鸡足山静闻铜像落成,和2021年初鸡足山落成的徐霞客铜像遥相呼应,三百多年前一诺千金的友谊,在鸡足山得到了诠释和印证。

1月27日,我到了鸡足山,乘坐索道抵达金顶。山下阳光明媚,下了索道,气温骤降,周围白雪皑皑。

鸡足山以“四观八景”著称于世,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四十四个风景名胜区之一。163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徐公在《徐霞客游记》里写道:“……南曰云观,指云南县昔有彩云之异也;东曰日观,则泰山日光之义;北曰雪观,指丽江府雪山也;西曰海观,则苍山、洱海所在也。……寒甚。”原来384年前同一时间,鸡足山的天气同样寒冷。顺着石阶,到了金顶寺,天空落英缤纷,雪花落在身上,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白色的樱花树下,感受片片“樱花”落下。转瞬,天空透出了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如此瞬息万变的奇景,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所以徐公当年除夕夜宿于鸡足山顶,虽觉天气寒甚,却留下了“此一宵甚人间千百宵”的感慨。


出了金顶寺山门,循梯而下,到了华首门,1638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徐公在《徐霞客游记》里写道:“……东一里,崖势上飞,高穹如檐,覆环其下,如户阈形,其内壁立如掩扉,盖其石齿齿,皆堕而不尽,堕之余,所谓华首门也。奇高二十丈……‘石状其绝’四字,……‘石状大奇’,……‘石状又奇’,……‘石状始奇’,凡四处,各换一字,山灵何罪而受此耶?”当年徐公笔下附庸风雅者在华首门附近景点重复写石状之奇的“东施效颦”的文字已然不见,但天然石状之奇却赫然惊现于眼前,不知当年徐公是否可见天然人像,天然“贺”字?

384年前徐公笔下鸡足山的景点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已然很难找寻,例如:寂光寺、兰陀寺、莘野楼、三摩寺等。

2022年1月28日,在专业向导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耗时4小时22分5秒,徒步重走7.53公里霞客古道,并用卫星定位记录下了有纪念意义的这次旅行。

这条古道,保存较为完好,但甚为难走,如无专业向导,较容易迷路。1639年一月九日,徐公在《徐霞客游记》里写道:“晨餐后,余及携杖西行。……一里,则传衣寺东向倚山之半。……又南有弥陀、圆通、八角三庵,皆连附于传衣寺者,而八角名之最著。”所以,即使有专业向导,也一定要携带登山杖上道。途中景色优美,经过了徐公笔下的鸡足山瀑布、八角庵、传衣寺……鸡足山瀑布还在,八角庵、传衣寺只剩下些许构件和古建筑遗迹,八角庵的遗存较其他寺院遗存多些,从侧面印证了“八角名之最著”。



经过7.53公里的霞客古道,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集体见证了384年前徐公《徐霞客游记》游历鸡足山的不易与严谨,让我们在行走中与历史相遇,穿越古今;让我们在自然中与生态相遇,感知不同。从霞客古道回来,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古道中鸡足山瀑布至雷音寺道路较为难走,立于绝壁之上,现在或许不能称之为路,只能拄杖,拉着稳固的植物艰难行走,部分路段只能“爬行”。八角庵、传衣寺、寺前村附近道路相对宽敞,有人工堆砌过的石头游道。是否因为山体滑坡、地质变化,鸡足山瀑布至雷音寺游道发生了变化?

我们需要查找《宾川县志》和其他更多资料来印证我的猜想。了解这384年来气候、地质、人文等的变化,寻找三百多年来鸡足山的变迁,敬重生命与自然,这就是徐学研究的魅力,让我们与知识、大地相遇、亲近,让我们知行合一,让我们跟着《徐霞客游记》去旅行。

文旅头条通讯员 钱秀珍 文/图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