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自然和历史的博物馆

玉溪,灵山秀水,人文荟萃。这片1.5万平方公里的滇中大地,历经亿万年沧海桑田,孕育出地球上同一纬度地区水质保持最好的淡水湖泊抚仙湖、世界自然遗产和地球人寻根之地——澄江化石地。抚仙湖畔甘棠箐的篝火点燃了高原人类文明之光;玉溪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探索并打通了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黄金通道;玉溪创造了中国青铜文化最后的辉煌、世界青铜文化的璀璨瑰宝江川李家山,以及以云南白药为代表的丰富而卓越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玉溪以自然的丰饶秀丽和历史的悠远深厚,绘就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壮丽图景。

这里有世界自然遗产、地球最早生命印迹——澄江化石地

(延长抚仙湖虫)

澄江化石地,掩藏着5亿多年前的一组不朽的生命密码、一本神秘的无字天书。1984年澄江生物群被发现以来,为揭示地球生命起源及早期生命演化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

国际古生物协会原主席理查德·奥尔德里奇指出,“澄江化石群为揭示生物进化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群。”国际古生物协会原主席大卫·哈珀认为,“澄江化石显然是古生物研究史上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

寒武纪保存软躯体化石的遗址全世界超过二十处,但最重要的就两处,澄江化石地和加拿大布尔吉斯,这两处发现的物种占已知数的90%,其中澄江超过60%。2012年7月,澄江化石地入列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遗产,其生物特异埋藏方式和丰富的种类,堪称世界之最。同时,也是玉溪向全国和世界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透过放大镜,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镇馆之宝”——凤姣昆明鱼,看起来是那么娇小柔弱,但却是迄今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或许是我们人类最早的祖先!

这里有全国最多Ⅰ类水资源、最大深水型淡水湖泊——抚仙湖

(烟波浩渺抚仙湖 记者 李江 摄)

约500年前,明代状元杨升庵陶醉于抚仙湖自然之美,以“天然图画胜西湖”之句赞誉。他或许想不到,500年后的今天,抚仙湖依然保持了“不老”的神话,是地球上同一纬度唯一总体保持Ⅰ类水质的湖泊。

抚仙湖是珠江源头第一大湖,是我国内陆湖泊中最深、水质最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贫营养湖泊。当水位达最高法定水位线1723.35米时蓄水量为206.2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淡水湖泊总蓄水量的9.16%,占全部国控重点湖泊Ⅰ类水质的91.4%,占全国优于Ⅱ类水质湖泊淡水资源量的50%以上,是国家重要战略水资源库,保护好抚仙湖相当于为全国人民每人储备了15吨优质淡水。玉溪为国护湖,对抚仙湖的保护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努力实现不让一滴污水入湖,抚仙湖多年来总体保持Ⅰ类水质。迈步新时代,玉溪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努力建设抚仙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使之成为玉溪向全国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窗口。

这里有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观察站、亚热带物种基因库——哀牢山

(西黑冠长臂猿)

悠悠哀牢山神奇美丽,滋养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成为南北动物迁徙的“走廊”,是中国独具特色的生物物种基因库。1992年被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森林生态定位观察站。

哀牢山位于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上,是一条绵延约400公里的绿色长龙。从山麓至山顶,哀牢山绽放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地带面积最大、结构最为完整和稳定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是世界植被中的珍稀类型。伯乐树、红豆杉、长蕊木兰等一大批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这里枝叶扶疏,生机勃勃。以西黑冠长臂猿、云豹、黑熊、绿孔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珍稀濒危动物栖息于此,国际候鸟常年从这里中转迁徙。哀牢山成为展示玉溪现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重要基地。

这里有东方“萨王纳”特有稀树植被——元江红河谷

每年三四月份,元江干热河谷地带一片金黄,犹如非洲大草原。这是元江干热河谷特有的稀树灌木草丛植被,它与非洲的“萨王纳”热带稀树草原十分相似,同时又具有自身特有的群落特征和植物区系组成,科学上称它为河谷型“萨王纳”植被。

基于“萨王纳”生态系统类型的独特,2012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元江自然保护区升级为我国第一个“萨王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干热河谷自然保护区。其河谷型“萨王纳”植被在全国独一无二,对厘清干热河谷区系植被起源及演化历史,开展干热河谷特殊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工作及后期发展特色康养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有世界青铜文化的璀璨瑰宝——江川李家山

祭祀场面铜贮贝器。(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供图)

当中原青铜文化历夏、商、周三代之鼎盛,铸就了世界青铜文化辉煌之后,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提高、铁器的逐步普及,中原青铜文化日渐衰落,而以李家山为代表的滇青铜文化才逐步走向辉煌。

李家山以其出土器物种类丰富、铸造精良、形象美好、范围广泛,铸就了中国青铜文化最后的辉煌、世界青铜文化的璀璨瑰宝。李家山古墓群的发掘与研究证实,古代的云南并不蛮荒、落后,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发达的青铜文化,足以同中原的青铜文化相媲美;云南在两千多年前,就与中原沟通往来,还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

这里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开放样本——通海古城

(通海古城内的聚奎阁。张涛 摄)

2021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云南省通海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海是目前玉溪市唯一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文彰武显千年城,通江达海百匠地。早在新石器时代,通海境内就有古人类居住繁衍。自唐代南诏时开“通海城路”,置通海郡,就标志着通海建城,至今已有1260余年历史。通海古代为滇南军事重镇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是“麊泠水道”和“通海城路”上重要的驿站,自古为辐辏云集、百工兴旺之地。通海有“通江达海”之实。在古代云南境内,与“蜀身毒道”齐名的“进桑道”,东汉时期称“麊泠水道”,唐代称“步头路”,它的起点在以滇池为中心的滇中地区,经通海、建水,在个旧的蔓耗进入红河水道,经河口进入越南,再经河内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千百年来,怀揣“出海”之梦的人们,穿过通海,靠人背马驮或水陆并用,一步步走向出海口,与更加广阔的世界交流。

这里有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的时光站点——华宁盘溪

(滇越铁路上的盘溪站。潘泉 摄)

滇越铁路代表了20世纪初世界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并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并称近代交通史三大奇迹,2018年入选国家首批工业遗产。位于滇越铁路中段的重要中转站——华宁盘溪,上连昆明,下通越南,乃至直通太平洋。

它是中国西南通向世界的首条铁路,与当今中老铁路一样,可视为近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部分。数千年来,地处中国内陆的云南并不封闭和落后,不但与中原保持沟通交流,也从未放弃对外的探索。112年前开通的滇越铁路尽管充满了屈辱,却使当时尚处于马帮运输时代的云南赶上了世界正在兴起的这拨“新基建”。它“不通国内通国外”,打通了祖国西南通向世界的高效通道,以最快捷的方式圆了玉溪人的“出海”之梦。铁路开通后,国货、舶来品和邮件在盘溪集散,南盘江边的这个小镇迅速“国际化”,商业随即繁荣起来。越南“公仔钱”、印度卢比“小洋钱”、墨西哥“飞鹰钱”、香港“站仔洋”以及英、美、法等国的香烟纷纷出现。

这里有国家工业遗产的亮丽风景——易门绿汁

(绿汁江大峡谷。施永强  摄)

位于绿汁江畔的易门铜矿作为滇铜古老而重要的矿区,历明、清、民国,几经兴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铜,历来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在古代,以“金”称铜。在以铜铸造主要货币的时代,铜甚至关乎一个政权的安危。易门铜矿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曾是中国的八大铜矿之一。矿区多项指标曾达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代表了一段时期我国铜矿发展的最前沿技术,是我国铜矿史的缩影和中国铜业史上的一面旗帜。当喧嚣散去,岁月在绿汁江留下深深的印记,一份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值得人们回味。

这里有中国现代工业的示范标杆——红塔集团

(红塔集团。郭建林 摄)

红塔源于元代玉溪修建的一座文笔塔,本寓意文运昌盛。约700年后,一个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现代化卷烟企业——红塔集团在红塔山下崛起,树立起“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

1953年,在河南召开的全国烤烟会议上,玉溪“大金元”烟叶以108分的“超满分”夺冠,从而成就“云烟之乡”美誉,奠定了玉溪发展烟草产业的原料基础。1956年,玉溪烟叶复烤厂改扩建为玉溪卷烟厂。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东风吹拂玉溪大地。玉溪卷烟厂“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创造了全国烟草行业多个“第一”,书写了玉烟崛起的传奇。截至2021年底,红塔集团总资产达1343.3亿元,“玉溪”“红塔山”品牌继续保持行业全国性大品牌的领先地位。

这里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新平花腰傣、峨山彝族、元江哈尼族、通海蒙古族

(花腰彝少女。普学文 摄)

玉溪的壮丽山河和独特的历史际遇孕育了多彩的民族风情。

位于玉溪境内红河流域的傣族被外界美其名曰“花腰傣”,其相对封闭的分布地域、不住竹楼而住土掌房、不过泼水节而赶花街的节庆风俗,与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迥异。红河流域傣族族源,从其居住的地域来分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居住于红河流域的濮人,从其“染齿文身”的独特习俗可追寻到其另一个族源:古代越人。千百年来,红河流域的傣族与汉、壮、彝等民族融合发展,形成不同支系,形成绚丽民族文化。彝族历史悠久,在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辉煌文明。峨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也是云南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县。自远古洪水泛滥时起,彝族进入了本民族古史传说中的六祖分支时代。峨山兴建的阿普笃慕文化园,成为全国彝族同胞寻根祭祖的圣地。彝族火把节、花鼓舞是闻名遐迩的彝族特色节庆及舞蹈。元江哈尼族作为玉溪世居少数民族,在过去的千余年里,哈尼族人秉承“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用辛勤和智慧,发展了复杂的灌溉系统,把水从山顶带到梯田,建立综合耕作系统,创造了闻名于世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孕育了以棕扇舞为代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00多年来,落籍于通海的蒙元官兵后裔在杞麓湖畔过起了半渔半耕的生活,兴蒙逐步成为中国南方蒙古族乡。在远离故土的通海,他们在那达慕、鲁班节、忆祖节等传统节日里传承民族文化,寄托乡愁。

这里有非遗传承的工匠谱系——玉溪青花瓷、华宁陶、通海银、江川铜

(玉溪窑青花瓷。记者 顾世丹 摄)

即便地处边疆,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对外交流中,玉溪依然诞生了非遗传承的工匠谱系,其影响力波及海内外。

元末明初,玉溪范围内各窑址与红河州建水窑为云南规模最大、产量最多。据云南陶瓷专家马文斗考证,云南当时青花瓷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景德镇。玉溪窑青花瓷器的种类、造型、图案、工艺与景德镇烧制的瓷器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显然受到了内地工艺的影响。玉溪窑青花瓷器是云南陶瓷史上的杰出典范、中国青花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明代晚期,伴随着景德镇青花瓷的强势冲击,玉溪青花瓷生产逐步衰落,反而成就了色彩艳丽的华宁陶的兴起,在省内产生重要影响,成为玉溪陶瓷生产的又一个高峰。从中国颜色釉的发展史来看,如果说唐三彩代表了雍容华贵的大唐气象,那么华宁陶传统的酱、绿、白三彩釉,则给人以回归生活本质的宁静、恬淡之美,即便用作油罐、盐罐、咸菜罐,也透出令人艳羡不已又无法企及的古朴意韵,因为它切合了今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审美追求。今天,当你在上海某酒店的宴会上,或在以倡导自然、简约、质朴生活方式著称的日本品牌超市“无印良品”的货架上看到华宁陶产品时,便不足为奇了。元、明两代,通海、河西“戍兵屯田”,随着中原、江南移民和文化的涌入,包括银器制作在内的手工技艺精细程度不断提升。通海银饰制品因工艺精湛、款式别致、造型奇特、寓意新颖、外表美观、视感丰富以及品种繁多等原因,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彰显出“千锤百炼、万锤成片、精工生产、手工巧制”的“通海银”精湛工艺,产品远销国内外。在诞生李家山青铜文化的江川,悠久的古滇青铜文化催生出了兴盛的青铜文化产业,促进了江川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一遍遍“叮当、叮当”的锤击声,铜器制作技艺通过家庭、师徒等形式代代手传口授,成为闻名遐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日用铜器外,还以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为蓝本,开发出特色仿古铜工艺品等文创产品。

这里有辛亥以来的爱国英杰——中国革命重要同盟者范石生、抗日殉国将军唐淮源、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

玉溪山水育精英。

(范石生)

出身书香门第的范石生在青年时代,基于共同的理想、信念,与朱德义结金兰。此后,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中,坚定拥护和践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保卫广州的革命大本营。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遭遇失败,损失惨重。朱德带领一支仅剩七八百人的起义队伍经谈判隐藏在范石生的部队里,得以及时修整和补给,实力大增,为中国革命保存了火种。在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通过朱德与范石生两人维系起来的革命统一战线对早期工农革命队伍由败转胜、由弱变强起到了关键作用。

(唐淮源)

玉溪籍抗日名将唐淮源与朱德是云南陆军讲武堂同窗,在重九起义、护国起义、北伐战争期间,勇当先锋。在红军长征期间,与朱德达成革命统一战线,力所能及地帮助红军北上抗日。抗战期间,他率部奋战娘子关月余,驻防中条山期间,与日寇相持将近三年,敌人发起的主要战役合计13次,每次都被唐淮源所部击溃或重创。1941年在日军的强力围攻下,唐淮源抱定与中条山共存亡的决心,退守夏县樊家沟县山顶一间土屋内,自知身陷绝境,无路可退,遂饮弹殉国,时年55岁。他是周恩来最为推崇的“抗日殉国五将军”之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级别最高的殉国将领之一。

(曲焕章)

当今云南白药享誉全球,我们不应忘记创制这一世界级“伤科圣药”的一代“药王”曲焕章是玉溪人。1937年9月,滇军60军奉命开赴抗日前线。出于爱国之心,曲焕章拿出5万瓶百宝丹免费送给这支抗日军队。1938年,国民党中央委员、最高法院院长焦易堂向曲焕章发出邀请,让他到重庆出任新成立的中央国医馆馆长之职,以套取百宝丹配方。曲焕章只身前往重庆,却拒绝交出百宝丹秘方,焦易堂恼羞成怒,将他软禁了起来。曲焕章悲愤成疾,不幸逝世,时年58岁。他的生命历程不足60年,却以卓越不凡的医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拳拳的报国之心,流芳青史。1955年,曲焕章的家属向人民政府献出百宝丹秘方。其后,百宝丹秘方被列为国家保密级配方,并更名为“云南白药”。

这里有国歌曲作者、中国新音乐运动“开路先锋”——聂耳

(聂耳)

玉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聂耳的故乡。根植于玉溪及云南本土音乐沃土和爱国主义传统,聂耳勇当中国新音乐运动“开路先锋”,把《义勇军进行曲》创作成为“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

云南大学教授、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林超民对聂耳的历史性贡献有这样一段评价:“历史上首次将‘中华’与‘民族’两个词合在一起,作为书面语言使用的是梁启超,而第一次把‘中华民族’四个字谱进乐曲的是聂耳。他把‘中华民族’四个字谱成音调,这个曲调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旋律。”在聂耳短暂的二十三年岁月中,共创作了音乐作品42首。他在音乐上所作出的贡献,无愧为我国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运动中一面革命的旗帜。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最终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2017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这里是“聂耳故乡、象往之地”——玉溪!

(北移亚洲象。记者 崔永红 摄)

2021年,COP15即将召开之际,17头北移亚洲象不仅让全世界围观了“玉溪团”拖家带口、吃喝玩乐的可爱模样,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山环水绕的美丽玉溪,欣赏到玉溪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体会到玉溪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也是在这一年,“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成果——中老铁路在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全线开通运营,玉溪从“末端”“边缘”一跃成为“前沿”“枢纽”。

玉溪,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世界,拥抱未来!

来源 玉溪发布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玉溪日报资料图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