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云南 |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乐作之美动人心魄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舞蹈之美,动人心魄。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千年前,乐作舞在阿姆山麓,红河畔发源,由十套舞步和两套音乐旋律组成。“乐作”,“乐”是大家之意,“作”是玩跳之意。“乐作”就是大家来跳乐。跳“乐作”,彝族民间称“载比”,哈尼族民间称“哈塞塞”,又名“龙纵撮”。

(乐作之美动人心魄)

  哈尼族、彝族的先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休闲自娱舞蹈,其发源、发展、传承的历史已有1000余年,舞蹈套路十分丰富、完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乐作舞)

(乐作舞)

  跳乐作舞不受限制却讲程序。舞前先以抒情性的歌唱开始,有乐队随着伴奏的拍节摇晃身体,以高昂的帮腔助兴。舞蹈柔和而轻盈,膝盖伸屈富有弹性,舞动的手臂和蜻蜓振翅,姿态优美,特色浓郁。舞者边跳边唱,间或拍手,激烈时,相互对穿;忽停,忽动,并自转一圈。图形基本为圆圈,有时交错对穿,有时翻身自转,欢乐时,还唱着“噻、噻、噻噻”的歌声。

(乐作舞 朱应忠 摄)

  乐作舞的每一个套路和动作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和表现着哈尼人生产劳动、生活情趣等内容。不难看出,那些简单朴实的歌舞的每一个动作都贯穿着农家劳作的每一个细节,与其说是在跳舞蹈,倒不如说是哈尼、彝家心灵里对丰收历程的记录。每当跳起乐作舞,人们都会情不自禁进入“与自然同欢,与天地同乐”的忘我境界,一切忧伤苦愁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乐作舞 朱应忠 摄)

  循着时光的痕迹,穿过美轮美奂的撒玛坝梯田,听着高亢嘹亮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回忆一段段令人难忘的故事,一起来看一场多姿多彩的乐作舞。

(乐作舞)

  小贴士:

  乐作舞,云南省红河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乐作舞是哈尼族和彝族共有的一种歌、舞、乐一体的古老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岸红河县的哈尼族、彝族村寨。跳乐作舞,彝族民间称为“载比”;哈尼族民间称为“哈塞塞”,又名“龙纵撮”。

  2008年6月7日,乐作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74。

  《早安云南》清晨的第一声问候,是专属你的“云南美”

  指导: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主办: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协办:各州市宣传部 各州市文旅局

  承办:云南网

  监制:刘晓桐 杨洪文

  策划:锁华媛 刘晓颖

  统筹:杨之辉 林云冬 罗蓉婵 何沐 曹璐 唐丽娜 张碧玉 郭凯

  本期文案:杨之辉

  海报制作:吕明华

  视频制作:杨健艺

  图片:红河州文旅局、红河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 云南网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