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理】平凡中见奇崛!《白子情怀》讲述悲壮又温暖的革命故事

《白子情怀》是大理州白剧团于建党百年之际献给党的礼物,今天,是党的101岁生日,让我们在这个振奋人心的日子里,回顾历史,重温经典,从导演、编剧、唱腔设计、主演等方面,再次解读这部有血有肉,展现忠贞不渝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文化的优秀白剧吧!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一个个英雄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家国故事,指引我们奋勇前进。《白子情怀》演绎的早期白族优秀共产党员施介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



施介,白族,原名施汝显,后自改名施介,号介庵,笔名剑尘。1909年农历11月,施介出生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凤羽镇元士充一户农家,自幼父母双亡,由三婶收留抚养,1927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二师范初级部(大理),1928年秘密加入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1930年施介与妻子杜小年结婚,婚后即东上昆明,二人于1936年在昆明匆匆见过一面后,从此天各一方。1945年,施介服从组织安排转战西辽河流域、科尔沁草原,在为哲里木盟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奔波辛劳的过程中积劳成疾,于1947年9月病逝,年仅38岁。



创作伊始,大理州白剧团即定下了《白子情怀》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作品基调。整部作品按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选取了施介在昆明组织学潮、步行千里寻党、延安铸造信仰、内蒙为民献身等主要革命事迹进行改编,着重抒写施介烈士与妻子杜小年平凡而伟大的生命轨迹和细腻感人的情感世界。



“施介的故事已经时隔多年,资料搜集很难,在人物形象的挖掘以及让观众通过舞台清晰地了解革命先驱的成长过程,领会其革命信念,成为整个主创团队的难题。”导演之一陈红权说道,我们能做的是以感性的角度把控人物塑造的合理性,将文字转换为符合观众预期的画面进行展示。



《白子情怀》的编剧范隆师介绍了自己在剧本上的处理方法:“为了拉近观众和角色之间的距离,引起情感共鸣,我们以施介的妻子杜小年为主要视角设计了另一条主线,通过展现两人之间的‘小家’之爱,凸显施介作为普通人温情的一面。施介知道自己即将前往革命根据地,前途未卜、生死难料,于是假意变心劝妻子改嫁,希望她重新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这样的处理既能让施介这个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同时又能衬托出施介作为平凡人做出不平凡之事的伟大和高尚。”



有了优秀剧本的“奠基”,整部剧的骨架搭建完成,剩下的就是“血肉”的丰盈。作为人物情感发展和剧情推动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白子情怀》的配乐和唱腔设计上依旧保留了白剧的传统,坚持韵味纯正的白族本土唱腔。“因为施介和杜小年都是洱源县凤羽镇人,所以我们在配乐设计中着重添加了凤羽镇的本土音乐元素,如霸王鞭、吹吹腔的配乐等。”负责《白子情怀》唱腔设计的张亮山介绍,“同时,我们也尝试着作了一些变革和创新,比如在‘三七一五’传统词格的基础上,尝试在部分小节中突破字数限制,从而带来伴奏旋律上的新鲜感,强化情感基调。施介一生工作、战斗过的地方遍及红土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大草原等地,因此我们又加入了陕北民歌、蒙古族民歌等不同地域的民族旋律,既满足剧情需要,又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体验。”



精彩而丰富的剧情、情感丰盈灵活多变的唱腔设计,于两位担任主演的青年演员而言是不小的挑战。“施介在久经沧桑之后的心理和情感迸发对我目前的阅历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施介的扮演者赵钟说,“但施介在国家动荡时挺身而出的勇气仍让我深深地感动。”杜小年的扮演者董润坪也遇到了相似问题:“扮演近70岁的杜小年是我第一次挑战老年角色,姿态、唱腔、音色上都要作出相应地调整。杜小年对丈夫的深情、朴实以及她忠贞不渝的爱情观,都需要反复揣摩体会。”



“平凡中见奇崛”,书写英雄不能只看到他光辉伟大的一面,同时也要体现出他最普通平凡的一面,塑造真实可感的舞台形象,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白子情怀》中,施介的伟大付出与壮烈牺牲,为革命贡献了力量;而他对妻子的温情与记挂,展示了白族男儿的无限柔情。忠诚报国之心与忠贞不渝之情,最终塑造出了施介一生所坚持的白子情怀!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罗曼玉 文

大理州白剧团 图

责编  谢同希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