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昆明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云南海埂会堂举行,这也是本系列发布会州市版块的首场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推动昆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的昆明,“春”的特质、“春”的魅力、“春”的生机、“春”的活力更加彰显。发布会上,中共云南省委常委、中共昆明市委书记、滇中新区党工委书记刘洪建用8个关键词介绍了昆明这十年的变化。
(新闻发布会现场 赵嘉 图)
一起来看看!
关键词(一):感恩奋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厚爱转化成强大力量,感恩奋进、真抓实干,在春城大地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昆明答卷”。
在政治站位上,昆明市制定出台系列文件,在全省率先建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长效工作机制,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昆明落地生根。
在思路目标上,昆明市确立了“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组织编制并动态修订《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昆明市优化发展目标,加快推动“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大健康名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明确各县(市、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致力于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凝聚起全市同心同向、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今天的昆明,“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人心,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发自肺腑地感恩总书记、感恩党中央,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关键词(二):争先进位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厚植发展优势,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实现了争先进位。昆明的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3051.62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7222.5亿元。2015年,昆明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7位,今年一季度跃升至第12位。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构建了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化工、冶金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电池、稀贵金属、信息制造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初显雏形。近年来,昆明市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先后投产,有力支撑了昆明高质量发展。比如,中石油安宁炼化项目建成投产,彻底改写了云南“缺油少气”的历史。京东方OLED微显示器实现量产,产品关联技术全球领先。浪潮智能制造生产基地、闻泰科技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建成投产,PC与服务器以及5G智能手机实现“昆明造”。“三整车一中心”全面投产运营,新能源乘用车制造实现“零”的突破。
此外,十年来,昆明市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园区提质增效,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挂牌运行,高新区成为全省首个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的园区,安宁工业园区成为全省首个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省级工业园区。云南滇中新区自批准设立以来也实现了跨越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460.68亿元增长到929.2亿元,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的排名从第15位升至第13位。
当前,昆明市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产业强省建设的部署,大抓产业、主抓工业,加快烟草、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数字经济、现代金融、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千方百计重塑昆明的工业经济新优势,推动产业实现大发展、大提升。
今天的昆明,发展势头强劲、发展前景广阔,正在成为投资热土、兴业沃土、创业乐土。
关键词(三):改革开放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的指示要求,昆明市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充分激发企业动力和企业活力。
十年来,昆明市持续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农业农村、“放管服”等重点领域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17项经验在全国推广,政务服务“一网四中心”“七办”模式走在全国前列,招投标指数成为全国标杆,荣获“2020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称号。
不仅如此,昆明市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与世界203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数从89家增加到110家,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44.1亿美元增加到265.72亿美元。去年,在昆明成功举办了COP15第一阶段会议,全世界瞩目。今年5月,昆明正式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共建国际口岸城市,昆明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对外开放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昆明市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2.8%,科技进步贡献率从37.76%提高到60.0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4.65件提升到17.13件,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今天的昆明,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开放之门越敞越大,改革开放创新正成为春城大地上的奋进强音。
关键词(四):城乡新貌
十年来,昆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构建“老城焕新、新城崛起、新区发力、城乡融合”的空间格局,统筹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和乡村振兴,城乡面貌焕发新颜。
主城区建成区面积从397平方公里扩大到459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从681.49万人增长到850.2万人;高速公路里程突破了1000公里,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165.85公里,长水国际机场至南亚东南亚通航点居全国首位,沪昆、云桂等5条高铁建成通车,群众出行越来越方便。
通过深入实施市容环境“十大整治行动”、城市品质提升“七大行动”等,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昆明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署“国际花园城市金奖”,成功创建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7.05%提高到80.5%,不仅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建制村通邮、通客车、光纤宽带和4G网络也实现全覆盖。此外,昆明还创新推动6个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建设,为全省、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昆明样板”。
今天的昆明,城乡品质形象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明显提升,更加宜居宜业。
关键词(五):绿色发展
这十年,昆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得到提升,推动滇池全湖水质由劣V类好转为Ⅳ类,滇池沿岸过度开发、无序开发、贴线开发得到全面遏制;阳宗海水质从Ⅳ类提升至稳定保持Ⅲ类,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居于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森林覆盖率从45.05%提高到52.62%,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十年来,昆明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生态、文化、农业、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努力将大观楼长联描绘的“五百里滇池”美景重现为真实的立体长卷,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让群众更加自觉地拥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自觉地践行“两山”理论。
今天的昆明,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春城绿”“昆明蓝”“四季花”成为昆明最靓丽的名片。
关键词(六):全面小康
围绕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十年来,昆明市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在社会各界以及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举全市之力集中攻坚,在全省率先完成脱贫攻坚总目标。全市35.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十年来,昆明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翻番,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19缩小到2.69;教育方面,全市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大幅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力推进,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接近西部先进城市水平;医疗方面,加速扩容医疗资源,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床位数分别增长25.2%、46.3%,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77.08岁提高到79.36岁。
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年来,昆明连续上榜央视“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今天的昆明,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安逸,幸福指数、满意指数越来越高。
关键词(七):团结和谐
这十年,昆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创新实施“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探索推广“三社联动”“五级治理”等模式,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着力抓好民族宗教工作,昆明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全国首个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省会城市。
通过深入推进平安昆明、法治昆明建设,昆明市圆满完成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并长效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显著,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率从77.33%上升到95.09%。加强债务风险防控,严肃整治金融乱象,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今天的昆明,全市上下形成了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上下一心、心齐劲足,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关键词(八):激浊扬清
通过深刻汲取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教训,昆明市深入推进“肃流毒、除影响、清源头、树正气”专项行动,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念成为主流。
基层党建方面,以“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为抓手,持续整顿软弱涣散的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值得一提的是,选树社区“名书记工作室”的创新做法得到中组部肯定推广,被确定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
今天的昆明,党风政风明显好转,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正在加速形成,人心思进、人心思变、人心思干的氛围越来越浓。
过去的十年,昆明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的昆明,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正处于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蓄势待发、未来可期。昆明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开创昆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刘娅娟 文邓斌 图责编 刘榕杉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