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丨为五万绣娘谋幸福 楚雄这样做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今天的理上网来,我们关注楚雄州民族民间传统刺绣文化的精彩和刺绣产业未来的市场化之路,一起来学习中共楚雄州委宣传部调研组的文章《楚雄州民族民间传统刺绣市场化研究》,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楚雄州以彝绣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传统手工刺绣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楚雄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奇葩。

楚雄州历来高度重视以彝绣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刺绣产业(以下简称:刺绣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楚雄州委宣传部等部门围绕“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的目标,肩负起为楚雄5万绣娘谋幸福的职责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投入省、州文化产业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着力破解产业发展过程中系列瓶颈制约问题,楚雄民族民间刺绣产业迎来了新的春天,跑出了时尚化产业化国际化加速度。

数读楚雄彝绣产业

2018年,楚雄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75亿元,占GDP比重1.68%;

2019年,楚雄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0.56亿元,占GDP比重1.62%。

为推动全省“布”产业

和旅游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

作出了楚雄贡献

楚雄彝绣产业发展方法论

●“十三五”时期,紧紧围绕“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的目标,按照全省大力发展“金木土石布”民族民间工艺产业的部署要求,加大资金支持,着力实施《楚雄州建设民族文化强州规划(2013—2020年)》、《楚雄州发展彝族刺绣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组织实施彝人古镇彝绣聚集区、永仁彝绣一条街提升打造、牟定彝和园彝绣一条街建设等重点项目,实行集中“抱团”展示,出台公约促进规范化经营,形成规模效应。

通过不懈努力,“永仁彝绣”、“彝族赛装节”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服饰”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苴彝族女式服装”获得国家专利,永仁县莲池乡凹泥奔新村荣获“云南十大刺绣名村镇”荣誉。成功打造了“咪依噜”、“纳苏”、“彝家公社”、“索玉”等知名彝绣品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楚雄特色的“公司+合作社+绣娘+订单”产业化发展道路。

201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站在建设文化强省的高度,敏锐地捕捉到楚雄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这一延续了1350多年的古老民族传统节庆所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在省委宣传部的高位组织推动下,楚雄州及相关州市连续6届成功举办“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成为云南新的文化名片,带动以彝绣为代表的民族服装服饰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为加快以彝绣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刺绣产业发展,解决企业“小散弱”问题,自2020年起,楚雄州转变扶持引导方式,转为搭建平台增加文化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提升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州委宣传部与上海纺织时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实施楚雄民族刺绣标准化的推广使用,让刺绣企业参与更高层次的市场竞争,也让广大绣娘和企业之间的收益分配更加规范。

●云南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与依文众承手工坊(北京)公司合作完成1056位手工艺人(绣娘)数据库建设,对全州300个传统手工刺绣纹样信息进行采集、注解、提取、保护及相关内容信息的后台录入及前台展示,对其中50个纹样进行深度提取、设计开发,完成版权保护。

自2021年以来,楚雄州创意策划推出“遇见楚雄·美美与共 中国永仁直苴云上赛装节”、“遇见楚雄·虎虎生威 中国双柏云上虎文化节”、“遇见楚雄·牟定云上左脚舞文化节”、“遇见楚雄·南华野生菌云上美食节”系列节庆活动,开启线上办节新模式,全面打响“遇见楚雄”外宣品牌,带动以彝绣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刺绣产业产值实现稳中有升。      

在保护和传承刺绣传统工艺、传统产品的同时,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刺绣企业、刺绣产品闯市场、增效益。

●适应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积极设计生产既保留彝绣传统风格,具有彝族文化内涵,又适应现代审美观念及生活和工作需要、价廉物美的时尚精品和旅游产品,做到刺绣产品人人喜爱、人人能消费、人人愿消费,扩展大众消费市场,做大以刺绣产品为主的旅游工艺产品加工产业,让刺绣产品进酒店,进景区,提高刺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积极拓展营销模式,鼓励刺绣企业在利用传统实体店营销的同时,开拓电子商务业务,打造“遇见楚雄—楚雄州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展示”,为文化企业搭建线上销售平台,做好全州网络直播人才的培养和特色产品的线上销售,以点带面推动全州文化创意产品数字化转型,有效扩大民族民间刺绣等文创产品的市场销售。

紧紧抓住“中国·楚雄——绿孔雀之乡”品牌打造重大机遇,依托品牌优势,在品牌打造启动仪式上成功推出精心创意设计制作的“绿孔雀”主题民族服饰、茶空间系列、笔记本、盲盒等10余个系列、50余件文创精品,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一是组织企业积极主动参加深圳文博会、长三角文博会、云南文博会,扩大市场影响、争取产品订单。

二是依托沪滇文化帮扶协作重要项目、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等不断扩大民族民间刺绣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占有率。

三是充分发挥“遇见楚雄——楚雄州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展示点”平台作用,做好网络直播和特色产品的线上销售,带动楚雄州民族民间刺绣产业发展。

四是持续开展《幸福指尖计划》公益项目和“巧手脱贫”行动,不断增加绣娘收入,助推乡村振兴。自2017年以来,由云南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幸福指尖计划》公益项目,培训绣娘700余人,帮助超过300个家庭的妈妈居家就业,帮助200余人脱贫,绣娘年收入平均增加3000多元。

五是支持彝绣企业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发挥彝绣企业自身优势开展彝绣技能培训,提升“绣娘”、“绣女”的专业化水平,增强“绣娘”、“绣女”的自我发展能力。

楚雄彝绣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刺绣产品加工处于家庭式、手工作坊式的散户经营阶段,分布较散,生产和销售规模小,缺乏统一经营组织,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经营,产业化程度低。

产品类型单一,市场实用性差。刺绣产品缺乏既代表地域民族特色又融合市场时装发展趋势的产品,产品市场较窄。从业人员不稳定、加工工艺简单、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缺乏创新、与时尚服装市场的结合度较低,纯手工制作民族服饰成本高、售价高。

市场营销不够,品牌意识不强。刺绣企业市场营销理念不强,产品的销售缺少积极外向的态势,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大多数加工户经营意识不强,品牌观念淡薄,销售渠道单一,产品附加值较低,行业内部恶性竞争明显。

经营创意人才匮缺,行业协会沟通乏力。刺绣产业严重缺乏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时尚需求相结合,进行产品设计、品牌定位、营销策划等的专业人才。协会运行机制不健全,在促进会员交流沟通、从业人员培训服务和平台搭建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到位。

加快楚雄州民族民间传统刺绣市场化步伐

加强创意策划。紧抓“中国·楚雄——绿孔雀之乡”品牌打造机遇,加大“绿孔雀”、“恐龙”系列IP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制作销售,持续推动以彝绣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刺绣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文化市场主体培育。一是启动楚雄州文创企业孵化基地建设。二是筹备举办云南·楚雄数字化文化产业发展高端论坛,努力争创云南省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示范州(市),加快刺绣产业数字化进程。三是强化文化企业升规指导工作,提升全州刺绣产业规上企业数量和质量。

实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工程。一要加大对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做好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申报、绩效评价工作。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在引导、扶持、指导全州文化企业全面健康有序发展上的关键作用。二要推动文化与金融对接,搭建文化企业贷款担保平台和文化产业产权交易平台,进一步丰富文化产业生产要素市场。

积极促进绣娘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继续推进绣娘培训力度,让更多的绣娘实现居家就业,同时针对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刺绣技能培训,鼓励扶持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促进绣娘就业创业增收。

突出传承保护,平衡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关系。加强刺绣产业研究和传承,建立传承人奖励激励保障制度和交流平台,努力解决传承人老龄化以及断层断代危机。倡导产业化保护,在不遗失民族民间工艺品原有的精神意蕴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以产业方式创造性地实现刺绣工艺品的经济价值,并以此反哺特色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平衡机器工艺与手工工艺在市场上的定位,明确不同工艺的价值地位,通过市场引导强化传承人的传承信心和动力,实现布艺产品产业化开发。

(调研组组长:李汶娟;成员:钟雪峰、周兵、夏绍坚、善飞)

来源 云报客户端

作者:中共楚雄州委宣传部调研组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