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全面提升大理文化旅游传播影响力,展现大理文化旅游形象,大理文旅融媒体中心在大理州文旅局的指导下,深入大理州各县市文旅部门、文旅企业和相关场所,推出“一月一县市 全域看大理”系列报道,旨在描绘好风光、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展示新亮点,依托大理文旅、文旅头条全媒体传播渠道,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传播方式,全面宣传展示大理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带你一起发掘“六个大理”新魅力!
滇西以南,苍洱一隅,有着独具特色历史和人文景观的巍山,在这片资源丰富的沃土上谱写着悠久灿烂的篇章。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不断散发出历史的醇香,诉说着巍山千百年来的故事。
“有水的地方一定有风景,有河的地方一定有文明。”巍山,是红河发源地,孕育了南诏文明。奔涌向前的阳瓜江,万千候鸟振翅飞越的雄关,渐行渐远的马帮文化,无不见证着巍山的璀璨。如今,历史的风云散去,留下的巍山,最终成为人们心中的地标,永不消散。
立足文物资源
扎实推进文保工作
近年来,巍山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方式,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县内文物的保护、规划和维修等工作。
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巍山县积极申请本级和上级项目资金,对长春洞、南诏镇古建筑群、巍宝山古建筑群、拱辰楼、星拱楼、文笔塔、东莲花民居建筑群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了修缮,使文保单位的修缮覆盖面达到了75%。2020年,启动了未列级的文物民居修缮保护工作,抢救了一批濒危的民居。
据巍山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文博副研究馆员范斌介绍,截至目前,巍山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267处,经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7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
推进文物修缮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巍山古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朝代更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古城跨越沧桑得以保留下来,如今的巍山古城,有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国名小吃之乡”等多项桂冠,以古城为中心,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彝族打歌之乡”等若干称号。古城以及城内的人文景观都被列为了重点保护对象。
在很多人眼里,以古城为中心的巍山容貌依旧,是个适合休闲的慢节奏天堂,当然,这离不开对文物妥善地修缮和保护。
位于巍山古城东门外的东岳宫,始建于明末,2012年被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至今,巍山县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700多万元,对东岳宫进行了整体修缮,同时实施了消防、电力线路、景观绿化等工程。雄伟壮观的建筑、错落有致的院落散发出古老的韵味,行走其间,仿佛穿越百年时空隧道,走进历史。东岳宫管理人毕志国说,目前,各项开放的设施基本配齐,正在进行最后的完善和人员培训,年内将向公众开放。
推动文旅融合
为文物保驾护航
文华书院因地处文华山麓而得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蒙化同知萧培基始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劝学所,改文华书院为高等小学堂。
在巍山古城的东北隅,玉皇阁、文华书院、萧公祠(江西会馆)三组古建筑群以东西向呈三条轴线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规模宏大,这便是南诏镇古建筑群,2016年至2019年,国家、省州和巍山县共投资3500万元,对文物本体建筑进行了全面修缮,同时实施了安防、消防、防雷、景观绿化等,使古建筑具备了开放的硬件条件。
2021年8月1日,巍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将文华书院托管给华侨城世博集团旗下巍山公司进行业态植入和运营管理。目前巍山公司再投资近3000万元,按文华书院古建筑群原有建筑风格和使用功能,进行室内装饰装修,利用不同文化空间,彰显文华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巍山公司经营部总监孟波介绍,在书院里,可以“品书香,闻书鸣,交书友”,致力于将文华书院打造成为巍山的全新文化地标。书院内展示有3000余册各类古籍善本、142份巍山蒙化府地方文献、130余块各朝代砚台朱砂墨、124件石刻文字起源系列、167个清代百家姓氏图腾瓷盘、一套清代活字印刷模板,其目的是增强文华书院的历史厚重感。自今年4月30日对外试运营以来,入院人数已近20万。
“我们正在进行文创系列产品开发,目前已有多个文创品类可供游客购买。后续我们也将不断优化文创设计和品类,用优质产品增强文化认同。”孟波说。
范斌表示:“下一步,我们一方面仍要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群众和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将多方面争取项目,整合社会保护资金,探索更多合作共赢的保护形式,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两手抓,修缮好一处,就对外开放一处,切实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展示好。”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林燕 文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巍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华侨城世博集团旗下巍山公司 王泽航 范斌 孟波 图
责编 谢同希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