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一县市·巍山】热情流淌 与歌舞相伴的彝乡人

歌舞的技艺,似乎流淌在每一个巍山人的骨血中,这来源于成长环境中浓厚的歌舞氛围,也来源于刻写在基因中的热爱。

“我们从会走路时就会打歌。”家住巍山县马鞍山乡青云村的郭建荣如是说。打歌对于青云村的人来说,既是节日节庆、婚丧嫁娶及庙会时期的庆祝活动,也是农闲时村民们的重要文化娱乐生活。

“月亮出,大火着,围着火,来跳脚;尘土飞,帽子脱;大家唱,多快活;手拉手,使劲跺;月亮落,管不着”。这首古老的三句式“打歌调”形象地描绘出了巍山打歌的热烈场景。郭建荣回忆:“在打歌场上,你很自然地就能沉醉在音乐和舞步之中,忘记疲劳,忘记烦恼”。

这是一场自由的狂欢,没有参与过打歌的人很难想象这样的情景:夜幕下,篝火旁,芦笙与笛子高昂的音调刺破夜晚的寂静,一对对巍山彝族男女围绕在篝火旁,随着音乐踏起有力而明快的步伐。他们跟随着步伐节奏大声歌唱,占据中心位置的“刀舞者”挥舞着大刀,手臂鼓起的肌肉强健有力,步伐雄健奔放;彝族妇女服装上的银饰在跃动中发出有节奏的脆响,颜色鲜艳的裙摆在旋转对穿中展开,留下一道道绚烂的身影……

“步伐就是我们最核心的节奏”,郭建荣介绍,“步伐有多长,唱的调子就有多长。一般来说,巍山打歌的步伐分为六步、十二步、十六步等,像我们青云打歌是以十六步为主。打歌对调子的时候,步伐结束后唱词也要结束,非常考验打歌人的经验与技巧”。

巍山打歌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民间传统歌舞,因遍及四山八寨而风格各异,步伐尤其多变。郭建荣所在的青云乡多以“十六步平摆”为主,这种步伐起步紧,步法快,节奏明快多变,情绪欢快炽热,男子跳起来粗犷且热烈奔放,女子则显得轻盈娇美。

对调子,则是打歌过程中最能看出打歌人“肚才”与口才的部分,一般为两人对唱,一问一答,虽有固定的音乐旋律约束,但唱词基本为当场发挥。对调子厉害的人,往往反应能力和文采都非常出众。

巍山打歌是巍山彝族群众从古至今、长盛不衰的娱乐狂欢盛会,也是巍山彝族群众娱乐与情感交流的载体,如今正逐渐由乡村走上舞台。2005年,巍山被文化部命名为“彝族打歌之乡”;2006年,巍山彝族打歌参加中央电视台“2006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的演出,受到了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中国舞蹈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表彰,并被媒体誉为“最难学的民间舞步”;2010年,彝族打歌节目《阿克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舞蹈类金奖;2019年,由巍山县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馆创作的传统类舞蹈节目《巍山打歌》,获得“云南省第十一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载誉而归。


在《巍山打歌》的创作过程中,郭建荣担任编导一职:“巍山打歌是模仿十二生肖(属相)的行为和习性特征而创造出来的‘十二属打歌’,其中包含了一系列新奇多变、粗狂奔放而又不失轻捷娇美的舞姿和热情激昂、催人奋进的唱调。作品通过祭拜芦笙、大刀和开场仪式,来诠释清代壁画《松下踏歌图》的独特艺术价值和魅力,让古老的打歌在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迸发出时代的光彩”。

(郭建荣 右一)

巍山打歌的传承与发展,展现了山乡彝民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完美交融之下的幸福美好生活,展现了巍山彝族民间艺术内容的丰富多彩,也展现了巍山彝族人民在沧海桑田中始终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和巍山打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旺盛的生命力。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罗曼玉 文

大理州非遗保护中心 巍山旅游 郭建荣 图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