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好转,全国多地相继宣布恢复跨省游、行程卡“摘星”等利好政策,游客压抑已久的出游需求得到释放,各地旅游市场开始复苏。云南省抢抓先机,不断出台多项助企纾困、利民惠民举措助推文旅产业恢复,6月以来,旅游业复苏迈出“加速度”,入省游客不断增加,全省旅游目的地相继迎来旺季,市场复苏势头强劲。202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将于7月22日至24日在昆明举办,此背景下,文旅头条全媒体推出“迎盛会 话文旅”系列报道,全新全艺全面展示云南各地文旅复苏新形势、文旅业态新作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深沉的文化力量支撑。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文艺创作活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为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以及《“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云南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努力为时代和人民谱写新篇,推动云南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
艺术创作成果瞩目
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广阔舞台,也给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灵感来源和创作题材。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相关文化单位以及各州市积极引导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实施了一系列主题性艺术创作工程,在舞台艺术创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云南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推出了话剧《农民院士》《桂梅老师》、滇剧《张桂梅》、杂技剧《聂耳》、舞剧《幸福花山》《马帮丝路》、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等一大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推动云南省舞台艺术持续繁荣发展。今年话剧《桂梅老师》、杂技剧《聂耳》将分别冲击“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
话剧《桂梅老师》采用“往事重演”的形式,讲述张桂梅老师40余年坚守华坪县,全身心投入山区教育的感人故事,讴歌其舍己为人、对教育执着奉献的精神。杂技剧《聂耳》通过杂技剧这种新颖的表演形式在舞台上塑造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的形象,以杂技艺术为主融合魔术、歌舞、戏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在杂技技术、舞台道具、音乐制作等方面进行创新,展现了聂耳的革命成长历程。
艺术活动百花齐放
近年来,云南省文艺系统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的总要求,把党的十九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真正地落到实处,全省艺术性活动呈现出百花竞放,硕果累累的繁荣景象。
云南省文联举行“文艺轻骑兵基层行”系列活动,开展基层慰问演出及舞蹈、美术、书法等文艺培训;云南省文化馆举办“庆七一‘喜迎二十大’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强国复兴有我——文化志愿服务队惠民演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走进乡村,满足全省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云南省持续举办了每两年一届的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云南省青年演员比赛、云南省滇剧花灯艺术周,每年的云南省新年戏曲晚会等全省性艺术活动,为扩大云南文化影响、促进舞台艺术繁荣发展、加强舞台艺术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还将举办第十四届云南省青年演员比赛、2022年云南省滇剧花灯艺术周,2023年云南省新年戏曲晚会。
艺术惠民精彩不断
艺术演出是以精神表达和审美建构为特征,滋养心灵的清泉,它能给人们带来独特的、深层次的文化满足和精神提升。聚焦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构筑各族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的新思路,云南省竭力把最美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优秀的文艺作品成为滋养全省人民团结奋进的清泉和沃土。
近日,由云南省文旅厅、云南省财政厅共同主办的“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云南省六家省级院团及州市文艺院团承担演出任务,将奔赴全省各州、市、县开展惠民巡演。7月10日,演出队伍抵达楚雄州武定县并举行惠民演出。演出现场,人头攒动,演员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喝彩,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争相和演员合影留念。
近年来,云南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持续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三下乡”集中示范演出等活动,每年全省各级文艺院团完成送戏下乡为主的惠民演出1万场以上,让全省人民共享艺术创作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基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奋进中的云岭大地儿女更加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岚兰 文
邓斌 伍迪 杨岚兰 杨延锋 图
部分图片由各州市文旅局提供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