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旅游日来临之际,和大家分享一个有关文化旅游的小游戏。请猜一猜:第一,照片上穿民族服装的这个人穿的是哪个民族的服装?第二,照片上的那张纸与普通纸有什么不同?是什么纸?第三,纸上写的是什么文字?第四,这些字写的是什么意思?第五,照片是在哪里照的?
都答对了吗?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一解答:
第一,照片上的民族服饰是纳西族的男士服饰。
第二,照片上的纸是纳西族的手工纸。纳西族手工纸在纳西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传播中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2006年5月20日,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记载,大约在元代,丽江地区已有造纸业,但没有对东巴纸的记录。东巴经一般没有题写抄书时间,最早有时间记录的经文出现于公元1668年(清康熙七年)。用于书写东巴经的纸称“东巴纸”,又称“白地纸”。
东巴纸的制作技艺较为独特,后保存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的白地村。白地(即白水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东巴纸是东巴最重要的写经用纸,在滇西北各族中久负盛名。
东巴纸的原料采自当地独有的植物原料“阿当达”,经鉴定为瑞香科丽江荛花。其造纸过程由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工序组成,主要工具有纸帘、木框、晒纸木板、木臼等。东巴纸的活动纸帘较为特殊,晒纸过程明显受到浇纸法的影响,又有抄纸法的痕迹,是中国造纸术与印巴次大陆造纸法兼容并蓄的结果。
白地东巴纸色白质厚,不易遭虫蛀,可长期保存,用它书写的东巴经典据20世纪40年代的调查有五千多卷。白地东巴纸为弘扬东巴文化做出了卓著贡献,从工艺史角度来看,它又是研究我国手工造纸的难得实例。
第三,照片上的文字是东巴文字。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
东巴文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智者)所掌握,故称东巴文。纳西话叫“司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
东巴文有1400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够表达细腻的情感,能记录复杂的事件,亦能写诗作文。东巴文被称之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
2005年,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开始进行东巴文国际标准化工作,系统整理东巴文的书写、语音和语义等。
第四,是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些文字的意思是“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就是云南”。用东巴文书写这句话的人就是照片上左边着纳西服装的东巴汉子,他是东巴文的第34代传人和锡鹏先生。
第五,笔者有幸入选“一部手机游云南”全球体验官,5月9日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东巴秘境景区体验书写东巴文字时与和先生合影留念。
“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就叫云南”这是阮成发省长在十九大云南代表团开放日答记者问中说的话。这句话充分反映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对发展全域旅游的深刻认识和坚定决心,对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云南是一个闻名海内外的旅游大省,如何加快推进向旅游强省的跨越式发展,在“互联网+”和大众旅游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曾经有个说法:“中国旅游看两南,海南与云南”,云南旅游一直备受青睐与关注。所以必须树立“云南就是一个景区”的大旅游新理念,全省上下形成合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一手抓旅游市场整治、一手抓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开创云南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
旅游是美好生活的引领者、创造者,旅游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旅游是“快旅慢游”,游客行为习惯具有“一部手机游天下、一部手机拍天下”的显著特点。云南这个“大景区”,要接待好八方游客,让来云南的每一位游客:吃得放心,住得舒心,行得省心,购得称心,玩得开心。必须具有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规律,强大给力、切实可行的项目支撑,这个项目就是“一部手机游云南”。
和先生东巴文书写“一部手机游云南”
文 张波
责编 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