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大理双廊“伙山”,探寻乡村振兴新路

双廊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洱海东北岸,素以“苍洱风光第一镇”的美誉闻名,然而在双廊镇的七村之中,处在镇东部的伙山村却少有人问津。伙山村位于海拔2100米——2500米之间的山区,因道路崎岖、交通状况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曾属双廊镇三个山区贫困行政村之一。但由于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颇具白族风情的文化艺术,近年来的伙山村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扶持下,涌现出了梨花潭、木香坪等天然景点,山腰间的白族农民画社也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打卡地。在当地农民的辛勤劳作和艺术家们的热忱培育下,伙山村从先前不起眼的贫困山村成为了双廊镇的“后花园”。

为了体会白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艺术,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心,2022年7月以来,中国海洋大学“苍洱大地上的乡村艺术”调研团前往大理双廊古镇,以双廊镇及伙山村的乡村艺术为调研重点,探寻民间艺术转型发展、文化艺术带动乡村振兴背后的历程,了解民族文化及乡村艺术为伙山村经济发展、乡风建设、乡民凝聚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领略根植于农民质朴生活中的艺术形式,体会艺术文化与乡村振兴碰撞出的火花,讲述诞生在红土地上的传奇故事。

(中国海洋大学“苍洱大地上的乡村艺术”调研团成员在伙山村八旬美术馆)

缘起:农民画社的最初故事

故事开始于2009 年。来自上海的艺术家沈见华老师在定居双廊后,通过开展“免费为双廊村民拍摄全家福”的活动逐渐与村民熟识。“2011年,有一位老奶奶来找到我,请我帮助她申请低保,”沈老师回忆起创办农民画社的初衷,“我就想到用自己的特长教她画画,再帮她卖画,来帮助她获得比低保更可观的收入。”如此,出于一次偶然的拜访,时年78岁的王秉秀奶奶成为了沈老师在双廊的第一位学员。

从那时候起沈老师就开始教授村里的老人绘画,作为土生土长的白族居民,王秉秀奶奶有一定的白族刺绣基础,沈老师便借助她的这一优势,将白族刺绣和油画有机融合,通过熟悉的方式向她传授基础的绘画知识。经过几年的学习,王秉秀奶奶成了小有名气的农民画家,作品均价提升到了 8000 至 10000 元一幅,“超额实现”了最初申请低保的愿望;而在她的介绍下,赵新莲奶奶、杨光旗奶奶、王淑和奶奶等多位平均年龄超过 65岁的农家妇女开始跟随沈老师学习绘画,双廊白族农民画社也随之应运而生。

(农民画社“鸡窝”咖啡馆内 沈见华老师正在和调研团成员交流)

(王秉秀奶奶向调研团成员讲述自己入党的经历)

深入:艺术背后的人文关怀

偏僻落后的山村、年事已高的农妇、曲高和寡的艺术,将这些名词放置在一起很难让人产生联想,但这群生长在彩云之南的老奶奶们,让好似遥不可及的艺术在乡土的土壤中扎根、萌芽、生长。

从第一个人参与到卖出第一张画,从北京开画展到有了自己的文创馆,沈老师和老奶奶们创造的这个传奇故事让人们逐渐认识到:艺术是来自于最朴实最纯粹的人民身上,带有乡土气的艺术是可以被认可和引起共情的,传递乡愁的艺术是可以让已经无力为生活奔波的老人们体面而又满足地活着,在地性的艺术是可以拥有着广泛的人文关怀并且与人民息息相关。他们向人们证明了艺术并非只是束之高阁,少数民族的文化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新生的艺术力量,同样值得被认同和推广。

“农民画社最深远的影响就在于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和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沈老师动情地说,“作品比人活得更久,很多画社成员都将画视为精神寄托,这都是他们人生思想的升华。”也是因为如此,沈老师认为农民画社的发展就是一种从艺术衍生出的人文关怀:老百姓见识的改变、觉悟的改变,都会对他们的家庭有着良好的影响,他们对于后代的教育也会更加重视,进而培养更多的人才,实现乡村真正的发展。

(调研团成员正在向张培秀奶奶了解她创作的农民画作品)

(农民画社老奶奶们笔下的伙山村生活)

探索:乡村振兴的新兴路径

从最初手绘画作的学习和研究到更多形式的艺术作品的摸索与创新,白族农民画社的萌芽和实践从实现个体的目标,转变为了促进群体的发展,将农民画的创作衍生作为乡村文化符号的打造。双廊镇伙山村的乡村振兴道路不再局限于传统经济发展,而是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艺术乡建。

对于作为艺术乡建之发端的农民画社,伙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军也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谈到:“现行的农村低保每月最多只有500元,而农民画社成员的画一幅可以卖到几千乃至几万元,不但能够改善老人生活,而且对于老人后代未来的发展都是良好的助力。”张书记还提到艺术产业的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例如在农民画社衍生出的鸡窝咖啡馆中,有7到8名员工都来自伙山村;此外,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能带动村民通过售卖土特产、开办农家乐等方式创收增收。目前,依托双廊打造“艺术小镇”之东风,伙山村也正在向乡村振兴转型发展的道路努力,拟充分利用白族农民画社、伙山八旬美术馆等已有的文化场所,着力建设一个有别于传统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园区。

(中国海洋大学“苍洱大地上的乡村艺术”实践队成员正在采访伙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军)

创新:反哺城市的大胆畅想

“城市和乡村都有着自己的艺术,两者有所差异,有着不同的意义与对人的影响。乡村艺术的一个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为城市居民提供慰藉,所以乡村艺术在城市是有高价值的,是可以开拓市场的,是可以反哺城市经济的。”沈老师认为,乡村振兴并不能仅满足于乡村自身的发展,而要将乡村独特的文化、思想、模式带到更多的地方。于是在建设的“鸡窝”咖啡馆初具规模后,沈老师又牵头在大理十畆建设了同样的以乡村艺术为主题的“羊台”咖啡馆:这是一次将乡村艺术引入城市的全新尝试,也是推广乡村艺术规划的重要一环。

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就像是在打扑克,城市手里的牌是J、Q、K这样的大牌,而乡村手里的牌是3、4、5这样小牌;这样看也许城市的优势比乡村大得多,但乡村手里往往有很多的小牌,这些牌组合在一起将会有四个3,四个4,发挥得当甚至可以超过城市的大牌。沈老师在谈到自己的梦想时说:“我希望能将表现乡村生活的农民画、乡村主题的咖啡馆作为云南大理的一个名片打出去,推广到北上广等大城市,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城市提供乡土文化和精神食粮,让乡村滋养城市。”

总而言之,乡村的潜力是巨大的、是大有前景的。从前人们往往只会想到经济层面上的“城市带动乡村”,但沈老师与伙山村的村民们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验证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乡村以自己特别的方式实现文化层面,乃至更多层面的“反哺城市”,并且通过走这条创新且独立的道路实现更可长远的、更可持续的振兴发展。

(“羊台”咖啡中的由伙山村村民创作的布艺雕塑羊和农民画)

处于中国当前的历史节点上,已经有太多专业的、学术的社会调查来架构乡村振兴这个宏大的主题,而像伙山村这样用带着热烈和美好的艺术来表达乡村振兴背后的故事的并不多。他们的故事或许还只是一种地方性、 小众化的实践尝试,很难在幅员辽阔、数量众多、地方文化庞杂的中国乡村得到全面实践,但无论如何,在“艺术带动乡村振兴”再以“乡村艺术反哺城市”这一模式可探索的空间之中,致力于建设一个凝聚乡情、乡愁、乡土味的新乡村,乃是乡村振兴和乡风建设的最终目的。民间艺术需要传承和创新,民族情怀需要认可和传递,乡村故事需要讲述和传扬,如此才能将乡村艺术所蕴涵的伟大智慧代代流传,让其背后的精神力量激励更多的人,启迪出更多的有意义的探索,让乡村振兴朝着更加多元、多样的方向发展。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苍洱大地上的乡村艺术”实践调研团

黄小珂 尹天樑 文

毕家琪 图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李元